患者均为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7 d~2年。所有患者均全部通过颈椎CT或MRI检查。符合以下纳入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原则》①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区域相一致;③扣顶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④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均符合。 排除标准:①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②急性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③网球肘、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④顺应性差,不能坚持本方案或可能影响疗效观察者;⑤患肢有血管、神经损伤史者;⑥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有出血倾向患者。 治疗方法:针刀凭此+浮针治疗 针刀平刺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进行定点,寻找筋膜病损的部位,(常为病变部位的棘突上及棘突旁开一横指或肩胛内上角或肩胛下角寻找压痛点),避开浅层血管,便于操作,便于平刺针刀进入到治疗区域。进针并调整好角度,一般选择15°角后,快速向病损间隙推拨,针体微上翘弹性用力,每个推拨之间注意停顿,分散刺激,减少痛感。针体在浅深筋膜之间,无病损针下感觉空软无阻力且患者无感觉,粘连挛缩则针下紧涩阻力感,且患者感觉有轻微酸痛或拨离的刺痛感。针刀平刺治疗1次/5 d,2次为1疗程。 浮针治疗: 在患有症状的上肢选择筋膜扳击点(为压痛最明显的点),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直接斜刺入皮。进针发力时针尖搁置于皮肤上,不要离开皮肤。迸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25°角刺入,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略达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左手,右手轻轻提拉,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再放倒针身,采用扫散动作进行治疗,治疗后用无菌胶布贴敷留针24h。浮针治疗1次/5 d,2次为1疗程。 疗效标准 :参照《颈椎病疗效评定的研讨》相关疗效拟定。痊愈: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部及上肢功能够恢复正常,可以正常工作生活;显效:症状明显好转,颈肩背疼痛减轻,颈部及上肢功能改善明显;有效: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但仍遗留部分症状,体征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经治疗,76例患者中,痊愈38例,显效20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4%。 研究表明,中老年人在40~60岁极容易引发神经根型性颈椎病。颈椎椎间盘向外侧突出,椎体边缘,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的骨赘凸向椎间孔可压迫脊神经根、硬膜囊引起脊神经根激惹征,沿臂丛神经方向循颈、肩、臂、手出现疼痛继而伴随着开始麻木。在临床医学上,通过结合影像学检查不难诊断。2008年"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一致认为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是值得肯定的,非手术治疗应视为颈椎病的首选和基本疗法。非手术治疗包括牵引、颈托、消炎止痛、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的药物及物理治疗。主要作用是在急性期脱水、消除炎症和改善血循,效果有限。对缓解期的病程进展和防止复发却无能为力。中医主要通过中药内服、外敷,推拿手法、牵引、功能锻炼(导引)等手段改善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针刀疗法是中医针灸理论和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物力学的结合,对骨退行性变及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疗效明显,具有见效快、方法简单、经济适用等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