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 传 输 型 便 秘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以结肠动力减弱为主要特点的顽固性便秘,是一种由非器质性原因引起的功能性肠病。随着现代饮食结构的改变,精神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研究显示STC已经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病症之一。目前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各种泻剂和胃肠动力药。其他的治疗方法还有生物反馈治疗、胃肠起搏、外科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除了本身的副作用外,还可能出现药物依赖以及大肠黑变病等,生物反馈治疗仅对轻症便秘有效,胃肠起搏和外科手术治疗具有损伤大、效果不确切等缺点,故在临床应用并不广泛。我们采用八髎穴穴位埋线治疗STC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纳入标准:①符合功能性便秘的罗马Ⅲ诊断标准;②经结肠传输试验确诊为慢传输型功能性便秘;③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直肠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②经排粪造影确诊为出口梗阻性便秘的患者;③长期服用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的患者;④有内分泌代谢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有腹部手术史者。 治疗方法:进行八髎穴埋线治疗,每2周1次,共2次。八髎穴埋线方法:取市售3号铬制羊肠线,用前以生理盐水浸泡至软,嘱患者仰卧,穴位严格消毒后,予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再使用12号埋线针刺入约4cm,将羊肠线约2cm放入针管,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置入穴位,埋线完成后局部以敷料包扎。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组制定的《便秘诊治暂行标准》拟定。治愈:排便次数恢复正常,1~2天1次,大便性状正常,表现为成形软便,排便通畅无困难,便后无残存感。好转:排便次数正常,但不稳定,残存便后不尽感。无效: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善。 经治疗,30例患者中,治愈12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 STC是临床较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约占功能性便秘的45.5%。本病是由于大肠功能紊乱,传导失常而导致的排便周期延长和排便困难,其主要表现是较长时间的大便次数减少,常伴有腹胀、纳呆等。骶神经刺激是近年来应用在STC治疗方面的一项新技术,通过手术在骶神经根处植入刺激器治疗肠道运动功能失调,在国外已被应用于临床。现代解剖学研究表明,4对骶后孔即八髎穴的位置,分别有骶神经的前支和后支通过。提示我们,针刺八髎穴刺激骶神经或许可用来治疗生殖泌尿系统和消化道肛门疾病。 八髎穴最早在《素问·骨空论》中就有记载,至《针灸甲乙经》叙述更为详细,八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并与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脾经、足少阳胆经相交会。体现了八髎穴在治疗作用方面的广泛性,不但能治疗本经病症,还能治疗与其相表里的肾经疾病以及调整肝、胆之气机。 STC属于中医学“便秘”范畴,以虚证和阴证为主,本病在《伤寒论》中记载为“阴结”和“脾约”等名称。中医学认为,该病大多为气血阴津亏虚,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津少则不能润泽大肠,肠道干枯,大便艰涩;或因素体阳虚,阴寒内生,流于肠胃,凝滞固结致阳气不通,津液不畅,肠道难以传输而为便秘;抑或情绪紧张、情志不遂导致气机不畅,湿邪内生,致大肠传导失司而出现便秘。故八髎穴埋线疗法采用传统针灸方式,通过留置羊肠线对相关穴位的物理性和生物性持续性刺激,激发经络气血、协调机体机能,起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使邪去正复,增强肠道平滑肌的张力及兴奋性,促进肠蠕动,以达到治疗STC的效果。方庆霞等利用穴位埋线和针刺方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144例,认为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且较传统针刺方法疗效更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