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夕瑶 于 2015-4-18 17:23 编辑
新型浮针疗法是一种侵人性的物理治疗方法,主要运用一次性特制浮针针具为治疗工具。以局部病症为基础,主要是进入浅筋膜层。留针时间长,主要用于治疗局部病,不深人肌肉层,而是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操作时特别注意扫散动作,使整个针宛如浮在肌肉上一样。浮针疗法脱离了经络、愉穴、气血理论与传统针灸学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新疗法可用来治疗全身各部位的一些常见病症进针时沿皮下浅刺,不引起酸、麻、胀、重、痛等感觉。 治疗范围: 1.主要治疗四肢部位的软组织伤痛、网球肘、高尔夫球肘、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屈指肌腿鞘炎、冈上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慢性关节炎、跟腱炎、干性坐骨神经痛 2.急性腰扭伤、慢性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引起的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肌纤维组织炎、腰3横突综合症。 3.内脏疾病、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泌尿系结石、癌性疼痛。妇科炎症、乳腺增生。 4.治疗头面部疼痛、颗领关节炎、副鼻窦炎、三叉神经痛、颈源性头痛、失眠症。急性病.般需要治疗1一次,慢性病需3-5次痊愈。 一年来我科共治疗1098例,病程最长15年,最短2天,网球肘60例,慢性膝关节炎90例,急性腰扭伤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70例,颈椎病270例,颈源性头痛头晕66例,腰3横突综合症162例。 操作方法: 1.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具体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 2.常规皮肤局部进针点消毒 3.进针和运针: 第一步:在进针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紧密配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指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柄,如斜持毛笔,用右手拇指、食指夹持辅助针身类似毫针刺法中的挟持进针法 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35°角左右刺入,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一般5mm略在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左手,右手改变斜持毛笔样的姿势,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拿捏针座,仔细轻轻提位,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 新型浮针是否在皮下的标志有2个,一是不扶浮针时,针身随即倾倒,若在肌层,则不易倾倒;二是医生在提拉浮针的过程中有突然轻松的感觉,确保浮针针尖在浅筋膜层,即可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第二步,运针。运针是指针入皮下后到针刺完毕之间的一段操作过程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后,向前推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勾深人。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轻软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痛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扫散动作是浮钊疗法的鲜明特色,它是运针完毕到抽出针芯前的一个动作,操作方法是:以进针点为发点,手握针座,左右摇摆,使针体作扇形运动。 扫散动作的操作要点:一是动作要轻柔,有节律、稳定,不能或上或下,要圆中有方,方中带圆;二是要精力专注,医者细心体会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三是操作时间尽量长一点,一般在1-2分钟,直到病人的疼痛完全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 扫散完毕,抽出针芯,然后用胶布附于针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留针24-48小时。 经治疗1098例,其中网球肘80例,肩周炎10例,慢性膝关节炎90例,急性腰扭伤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70例,颈椎病270例,颈源性头痛、头晕66例,腰3横突综合症162例,术中历时2分钟,术毕即感症状较前明显改善,90%的病例3-5次恢复正常;网球时60例,急性腰扭伤20例,术中历时2分钟,术毕疼痛消失恢复正常:随方3-12个月以上,优1026例,良60例,可9例,差3例,优良率98.9% 作用机理:浮针疗法是在人体皮下针刺,与皮肤的关系很密切,皮毛与肺脏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皮肤人手的治疗往往能够促使经脉气血运行达到调节内脏平衡,使大环境、小环境协调统一的状态,皮肤是六淫侵犯人体的主要渠道,百病大多是从皮肤驱除的。浮针疗法在皮下进针,不深人肌层,能够振奋皮部的阳气,又留针时间长,因此效果显著在情理之中。浮针疗法在临床上往往刺完毕疼痛立即减轻或消失,但若随即起针,疼痛可能复作;若留置浮针于皮下,镇痛效果可得以维持,但留针只能延续针刺后即刻的疗效,没有发现镇痛效果随着留针而增加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