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医养生 于 2015-4-23 16:40 编辑
偏头痛(Migraine)是由于神经、血管性功能失调所引起疾病,以一侧或双侧头部疼痛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对光及声音过敏等特点。本病发作突然,头痛剧烈,左右不定,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使患者苦不堪言。笔者采用体针结合腕踝针、皮内针法治疗偏头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偏头痛患者均来自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最小18岁,最大63岁;病程疼痛持续时间最短12月,最长30年。符合以下诊断依据: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偏头痛的证候诊断标准和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IHS)制定的“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ICHD-2)中无先兆性偏头痛、先兆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①18≤年龄≤65岁(发病年龄小于50岁);②符合无先兆性偏头痛、先兆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③近3个月,每月发作次数大于或等于2次;④有1年以上偏头痛史。凡同时符合以上4项者,方可纳入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脑血管病、高血压或局部疾病所致的偏头痛;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精神病患者;④近4周服用预防偏头痛的药物;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⑥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凡符合上述任何一条的患者。即应予以排除。 治疗方法:选穴及操作标准 取穴参照第6版《腧穴学》教材的穴位选取标准。操作参照《针灸学》(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全国规划教材,石学敏主编)的操作标准。 体针:主穴:悬钟、外关、合谷。配穴:肝阳头痛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加中脘、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加膈俞、血海;肾虚头痛加太溪、肾俞;气血亏虚头痛加足三里、三阴交。操作方法:取仰卧位,腧穴局部常规消毒,选用1.0-2.0寸毫针进行针刺,针刺得气后,根据病证的虚实不同采用补法、泻法或平补平泻法。以上各穴均留针30 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天治疗1次。 腕踝针:在体针治疗结束后,给予腕踝针治疗。进针点:依据患者疼痛所在部位,遵照左病取左、右病取右、上病取上、下病取下的选取原则,前额痛:上l、上2;侧头痛:上3、上4;后枕痛:上5、上6;巅顶痛:上l、上6。操作方法:进针点常规消毒后,医者持1.5寸毫针,令针尖与皮肤呈30°夹角快速刺入皮下,将针循纵轴沿皮下表浅进针约1.2寸。针后不要求有任何感觉,若有疼痛或酸、麻、困、胀等针感,则将针缓慢退至针尖达皮下,酌情纠正后再将针刺入,最后用胶布固定针柄,无需行针,留针2 h。针尖方向“趋向病所”。 皮内针:腕踝针治疗结束后,给予皮内针治疗。取穴:双侧风池、阿是穴,耳穴选取心、神门、脑干。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医者用镊子挟住揿钉式皮内针针圈,对准腧穴,直刺揿入,然后用胶布同定。每次留针24 h,在留针期间,每隔4h用手按压埋针处2min,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临床治疗时,先给予体针治疗,留针30min。起针后即给予腕踝针治疗,留针2 h,患者可适当活动。然后给予皮内针治疗,留针至次日治疗时取下。 每周治疗5天,中间休息2天,共治疗4周。在治疗2周后、4周后分别统计疗效。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疼痛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但<95%;有效:疼痛好转,疗效指数≥30%但<70%;无效:疼痛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45例患者经治疗2周后,痊愈3例,显效19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有效率82.22%。治疗4周后痊愈lo例,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有效率93.33%。 偏头痛属中医学“首风”、“头风”、“偏头风”、“厥头痛”等范围。头为天象,诸阳所会,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会于此,若为邪气所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清阳不运,其痛乃作。其发病有因风、寒、湿、痰、火、郁、伏暑、伤食、伤酒、伤怒,亦有因气虚、血虚以及内风扰巅、肾虚水泛、精亏气逆等。概而言之,则不外六淫之邪上扰,与正气相搏,脉充大而痛,或邪留气滞则脉满而痛,此皆为实;或正气不足,经脉空虚,为寒湿阴霾之邪所袭,则血凝而脉挛缩,收引小络而作痛,此则为虚。 针灸治疗偏头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传统的针刺疗法也存在患者治疗时疼痛缓解,治疗结束数小时后疼痛又作,止痛时间短。疗程比较长等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