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4-24 15: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101.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102.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103.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104.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105.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106.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107.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108.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09.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10.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111.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112.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113.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14.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115.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116.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117.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8.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9.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20.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21.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122.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3.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4.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5.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126. 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127.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128.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129. 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
130. 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131. 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
132. 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医宗必读》
133. 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134. 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吴医汇讲》
135. 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医方集解》
136.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寿世青编》
137.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
138. 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139.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折肱漫录》
140.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41.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老老恒言》
142.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143.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医学入门》
144.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景岳全书》
145. 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146.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147.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48. 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
149. 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150. 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151. 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152. 二阳之病发心脾。
153.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154. 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
155. 甘温除大热。
156. 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
157.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158.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159. 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
160. 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161.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162. 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163.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
164. 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165. 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166. 血不利则病水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167.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168. 激励我精求方术。
169.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170. 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171. 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清.唐大烈
172. 六淫之速,莫过风、火。(过敏性疾病)
173. 小儿外感必护里气,里气不足灾怪自生。
174. 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面口合谷收;胸胁内关谋。
175. 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176. 出入停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177. 跌扑闪挫气血瘀,疏经通络功效奇,药中重用黄芪草,腰痛颈痛功效高。
178.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79. 荆芥配伍原则:表症轻,流清涕+防风;鼻塞重+苏叶(苏叶解表作用较强);咽红+蝉衣。
180. 湿热泄泻用滑石+前仁:滑石引上焦之火下行,前仁利小便实大便。
181. 中医不传之迷在用量,怪病治痰。
182.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183. 腰突未必肝肾虚,脾气不足多关注,补中益气是良方,重用黄芪加杜膝。
184. 中医十趣歌诀 一元:整体观 两仪:分阴阳 三宝:形、气、神四诊:望、闻、问、切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八纲:阴、阳、虚、实、表、里、寒、热 九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养 十方:砭、针、灸、推、罐、膏、丹、丸、散、汤
185. 不读书不足以明理,徒读书不足以成用。
186. 气滞者,治宜疏,疏者调达之;气结者,治宜散,散者破行之。
187. 诸花皆升,唯旋覆花降;诸子皆降,唯蔓荆子升。
188. 薄荷利咽以止痛;牛蒡利咽以消肿;蝉蜕利咽以开音;马勃利咽以凉血。
189. 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190.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191.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192.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恭,此治之四失也。
193.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中医经典固然要读,医案也必不可少。推荐一下:《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名医类案》、《经方实验录》
194. 扎针拔罐,病去一半。
195. 夕佳夜甚,旦慧昼安。
196. 湿热泄泻,不管是粘腻臭秽不爽,小承气汤(少量大黄)加黄柏桔梗薏苡仁:大黄、黄柏缓泻清肠中湿热,枳实行气以解后重,厚朴化中焦之湿,桔梗开肺气升清以降浊,薏苡仁利湿健脾以强脾胃。
197. 脾乃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198. 口渴必加花粉,咽痛干草橘梗,目干菊花枸杞,牙痛代赭牛膝。
199. 用药须知: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津。(此指久服)
200. 气之动曰风,气之亏曰水、湿、寒,水湿涸降曰燥,气之盈曰火,气热之极曰暑。
20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经方千古之秘在于用量。脉之在于有力无力。千人千方。若清水明镜不失其形。古方不治今病。学古而不泥古。怪病多痰。男子以气为主,女子以血为主。善治阴者阳中求阴,善治阳者阴中求阳。汗血同源。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202. 神之所在,心藏神,脑为元神之府;神之所主,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之所病,百病之始,皆本于神;神之所治,凡刺之法,先醒其神。
203.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204. 面口合谷收,曲池配穴优;如遇头痛时,凤池效可凑;胁肋内关谋,可向外关透;肚腹三里留,上腹中脘搜;下腹加关元,天枢治脐周;腰背委中求,殷门亦可收,陀脊按部加,斜向脊柱透;下腰大肠腧,上腰肾腧揉;上肢取曲池,合谷肩yu施;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透;周身节骱病,疼痛取啊是;避开大血管,胸背禁深刺。
205.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矣。
206. 仲景治血以冲为要,冲脉丽于阳明,治阳明即治冲也。阳明之气,下行为顺。且大黄一味,能推陈致新,以损阳和阴,非徒下胃中之气也。即外而经脉、肌肤、躯壳,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致血有不和处,大黄之性,亦无不达。
207. 熄风之品虽多,以天麻、钩藤、菊花之属为最。
208. 乙癸同源,治肾即所以治肝,治肝即所以熄风,熄风即所以降火,降火即所以降痰,如钩藤、玉竹、菊花、天麻柔润熄风之品,无不可于各方中出入加减,以收捷效也。
209. 桂枝入足厥阴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
210. 观之桂枝与芍药,一扶阳,一救阴,两相对偶,凡阴阳升降表里气血诸方,莫不惟桂芍之力左右也。
211. 凡用薄桂,能横行手臂,片子姜黄,能引至手臂,油松节,能透入骨节。
212. 威林仙,属木,治痛之要药,量病稍涉虚者禁用。痛风在上者服之,此药去众风,通十二经脉,朝服暮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