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康复交流 于 2015-4-27 16:19 编辑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累及结直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以反复和持续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主要表现。其病情迁延反复,缠绵难愈,属临床难治性病症之一,且UC的发病率、爆发型死亡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发病的三大高危因素之一。我们采用加味白头翁汤肠内滴注联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轻-中度湿热蕴结型UC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诊断标准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医辨证标准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中关于UC湿热蕴结型辨证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病例均为轻-中度,经纤维电子结肠镜确诊病变部位在直肠、乙状结肠及降结肠处;④治疗前1周停用影响UC的药物,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病情恶化或出现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者;合并恶性肿瘤、Crohn病、放射性肠炎及结核性肠炎等疾病者。 患者均为医院收治的轻重-中度UC患者,年龄22~61岁,平均(37.48±9.34)岁;病程0.5~3年,平均(2.33±1.65)年;发病部位:直肠19例,乙状结肠10例,降结肠4例。 治疗方法:埋线穴位参照《针灸学》中关于痢疾的常规针刺穴位取穴:天枢、下脘、上巨虚、关元、曲池、内庭,以上穴位均取双侧。埋线操作:常规皮肤消毒,将2-0号医用羊肠线剪至1.0cm等长线段,置于75%酒精中浸泡30min备用。穿入一次性9号针头内,刺入穴位,深约2.0cm左右,提插得气后针芯抵住羊肠线,缓慢退出,羊肠线留置穴内,覆盖无菌棉球,胶布固定。1周埋线1次,4周为1个疗程。加味白头翁汤(组成:白头翁30g,黄连、黄柏、益母草、白及、紫草各20g,当归、木香、白芍各15g,炙甘草10g。由我院制剂中心统一煎制,每剂煎2次,药液混匀,分装2袋,每袋100ml),每次1袋,早晚8点各肠内滴注1次,治疗4周。滴注方法:晨起或睡前排空大便,将100ml药液加温至38~39℃,倒入灌肠袋,患者臀部抬高10cm,连接灌肠袋橡胶导管涂抹石蜡油缓慢插入肛门内,依据病情插入约12~30cm,药液以30~40滴/min缓缓滴入肠道,采用左侧位-胸膝位-右侧卧位交替,以延长药液在肠内停留的时间,保留2h以上。 临床疗效标准: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恢复正常,大便外观及化验检查正常,停药后6个月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控制,肠镜复查黏膜病变大致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肠镜检查发现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 观察组在用药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治疗后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未见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