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宁静致远 于 2015-4-28 17:06 编辑
患者均来自门诊,经腰部CT或MRI检查确诊,都具有相应的腰腿痛症状,且经其他保守治疗而反复发作。按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中央型58例,单侧型35例,双侧型23例。按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分型,膨出型57例,突出型46例,脱出型13例。 诊断依据:病例选择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史。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增加腹压如咳嗽、喷嚏、用力排便等均使症状加重。屈膝、屈耽或卧床休息后减轻。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排除骨折、肿瘤和手术适应证者。 临床体征:脊柱侧弯,腰椎下端棘突旁和棘突间有压痛、叩击痛,下肢皮肤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呈阳性,膝、跟膛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 下腰部疼痛78例,占67. 2%a,单侧下肢放射痛64例,占55. 2%,双侧下肢放射痛26例,占22. 4%,肌萎缩23例,占19. 8%,皮肤感觉过敏或迟钝者25 例,占21 .6%,膝、跟腆反射减弱,拇指背伸力减弱25例,占21.6%。 治疗方法: (1)华佗夹脊穴: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取相应的华佗夹脊穴。患者俯卧位,常规皮肤消毒,毫针沿脊柱旁开0.5寸缓慢向内侧斜刺,提插捻转至酸麻胀重感觉,留针30min ,间隔10 min行针1次。留针期间,局部配合TDP治疗仪照射,温度以舒适为度。 (2)腕踝针法:患者俯卧位.取患侧下肢4、5、6点,常规皮肤消毒后,选用长40 mm毫针,使针体与皮肤成15°角。沿皮下组织缓慢进针1.5寸左右,自觉针下松软感,患者无其他不适,留针40 min。 两组每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期间休息1 d。 3个疗程结束,统计效果。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消失,腰部活动功能正常,恢复正常工作。显效--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腰部活动明显改善,能坚持工作。好转--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有所减轻,腰部活动改善,可做轻便工作。无效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无变化,需配合或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经治疗,62例患者中,临床治愈8例,显效40例,好转9例,无效5例,愈显率为77.42%,总有效率为91.94%。 现代医学认为,腰部是脊柱的主要承载区,几乎身体所有的活动都增加腰稚上的载荷,腰椎间盘突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既有椎间盘自身的退行性变,下腰部生理结构薄弱等内在因素,又有下腰部超负荷承载或超限度活动,包括外伤或积累性劳损,或长期不良姿势,均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主要表现为椎间盘内压力增高,脊柱失稳,发生纤维环膨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以至相应神经根受累而产生的一组症候群,主要症状是下腰痛或腰腿功能障碍。本病好发于中青年,突出好发部位为腰3-4椎间盘、腰4_5椎间盘、腰5-骶1椎间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正常生活。 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腰腿痛是针灸科临床常见病之一。由于CT, MRI等影像学普及应用,对该病的诊断是轻而易举。在治疗方面,方法多种多样,归属于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采用手术疗法对脊柱有损伤,且创伤面大,往往不得已而施行,又由于部分患者对手术有畏惧心理,或其他疾病不适合手术治疗,希望借助于非手术疗法来解决腰腿痛问题,这已成为现代康复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医学的非药物疗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认为通过有效的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腰腿痛疗效独特,副反应小,易被患者所接受。 本病属中医学“腰腿痛”、“痹证”范畴,该病病因病机为腰部慢性劳损或扭腰闪挫,肾气亏虚,风寒湿邪人侵,痹阻经络,气血瘀滞不通,筋骨脉络关节失于温煦濡养,不通则痛。针灸的治疗作用,在于调和气血,舒筋活血通络,濡筋利关节,加速病理产物的排出,使萎缩肌肉和麻痹的神经逐渐恢复正常功能,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