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8|回复: 2

探析经筋与阳气的关系

[复制链接]

117

主题

133

回帖

67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77
发表于 2015-5-7 17: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康复交流 于 2015-5-7 17:23 编辑

       阳气在人体的主导地位。
         《周易.系辞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是阳为主阴为从,阳始阴成的最早记载。《类经 一卷·摄生类》记载“乾为天,乾者健也;坤为地,坤者顺也”;《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中记载“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五政大论篇第七十》:“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经文明确指出了阴阳的核心及阴阳
之间的关系,阴阳中以阳气为根本,阳给万物以生命的起点,阴才让生命发育成长,强调阳气是人体正气的关键和阳气在人体的主导地位,只有阳气致密,阴气才能固守,如果打破阳主阴从的这种主次关系,阴阳就会失去平衡,邪气乘虚而入,引发诸多病证。又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明·张介宾著《大宝论》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又云“夫阴以阳为主,所关于造化之原,而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己”,李念莪著《内经知要》中说“天之运行,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悔冥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一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李中梓认为“万物无不伏阴而生于阳,譬如春夏生而秋冬杀也,又如向日之草木易荣,潜阴之花卉善萎也”,将阳气比作天与日,如人体和自然界对太阳的依赖一样重要,可见阳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和动力源泉。《黄帝内经》同时阐述了阳气与经筋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记载“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丈夫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今五脏皆衰,筋骨懈惰”,这里的肾气是指肾阳的推动作用促进人体生长,使经筋坚固;阳气的衰减以致人体衰老,经筋失调。《灵枢·天年第五十四》记载“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滕理始疏,荣华颓落,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由此可见,脏腑阳气功能的盛衰,直接影响运动功能的强弱,人体的视,听,言,动等一切经筋活动都离不开阳气,阳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繁殖,衰老的根源,阳气的生机贯穿了生,长,壮,老,已的整个生命过程,可见《黄帝内经》创立的经筋理论中对于阳气的阐述,已经从生长发育以至衰老过程的角度,明确强调了阳气对于人体经筋的主导作用。
       经筋与阳气的生理关系。
         经筋与阳气的生理关系,首先体现在阳气对于经筋的温煦濡养作用。《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以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记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难经·十二难》:“气主煦之”,“暄”与“煦”为温暖之意,筋属肝,肝为阴中之阳,应春之阳气,故其性温煦,可以温养经筋,使筋肉柔和,阳和始布,性暄德和,气机旋转,故令经筋动而为用。阳气温煦濡养调节经筋,筋受温煦濡养而柔韧有力,使经筋产生筋力,筋力的产生,使经筋具有“利机关”的功能,可见阳气的温煦濡养作用,是经筋的动力和根本,正如《医学入门》所说“人身运动,皆筋力所为”。其次,阳气使经筋有护卫防御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记载“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灵枢·本脏第四十七》:“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膝理致蜜矣”,阳气的卫外功能是通过卫气来实现的,因为卫气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膝理,司开合的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清阳实四肢”;“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人体卫阳之气充盛,可以居上达外,护卫肌表,固护人体的经筋,抗御外邪,勿使外邪入侵,经筋强健使肢体和关节护卫有力,同时保护人体的内脏器官。第三,阳气对于经筋有鼓舞推动和固摄控制双重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记载“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变动为握”;《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肢体和关节的受血功能依赖于阳气的鼓舞推动,而受血的多少,又受制于阳气,阳气的推动作用与固摄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气能推动血的运行,另一方面气又能统摄血的运行,因此,经筋的受血功能依赖并受制于阳气,正是在阳气对于经筋的鼓舞推动和固摄控制的双重作用下,经筋不仅“利机关”,而又同时完成了“束骨”功能,使关节的屈与伸,舒与缩,收与放,俯与仰,外展与内收,外旋与内旋,纵缓与收紧,环转与牵张,运动灵活,调节自如,流利而有序,维持人体的功能运动和保持正常的体位姿势。第四,阳气对于经筋有气化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阳化气,阴成形”;《灵枢·玉版第六十》:“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痰论篇第四十四》:“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四肢皆察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察也”;  《太平圣惠方》:“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滋养身形,荣以肌肉也”,由此可见,脏腑特别是脾胃之清阳和顺,气化分清泌浊机能正常,则五脏阳气旺盛,气化生化有源,经筋得以濡养,关节活动才能协调和灵活自如,阳气的气化作用是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人体生理活动之源,气化作用推动人体的功能活动,人体一切经筋活动都离不开阳气的气化作用。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肢体外部的连属结构,在生理上依赖脏腑气血和经络循行的滋养,《灵枢·本脏第四十七》:“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可见,阳气的气化功能是脏腑与经络化生,输送,渗灌,布散气血的根源,所以阳气的气化作用是经筋束骨而利机关的原动力。

117

主题

133

回帖

67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77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17: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康复交流 于 2015-5-7 17:24 编辑

       经筋与阳气的病理关系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阳气有阳虚,阳亢,阳遏三种病理表现形式,其反映在经筋疾病
方面表现为:第一,筋痿。《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中记载“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凄不用也”;《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察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痰论篇第四十四》:“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阳气虚弱或阳气亢盛,导致气血失调,经筋失养或筋脉不通,则“使人偏枯”,屈伸不能,渐至痿弱不用,出现功能障碍。第二,筋挛。《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灵枢•邪客第七十一》:“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牌;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阳气虚,脏腑功能失调,卫外不固,病邪在筋,筋气不通,气血不畅,令筋挛节痛,屈伸不利。同时,脏腑阳气功能虚弱,邪气留而不去,可表现出不同部位的经筋疾病。第三,筋痹痛。《素问  痹论篇第四十三》:“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漂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膏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气道不利,故使肌肉愤?#1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素问•脉解篇第四十九》:“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椎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阳气不足或阳气遏制,寒凝气滞,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或使关节活动受限。第四,筋弛。《灵枢•经筋第十三》:“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不可以视,耳不可以听”,阳亢或阳气太过,则使阴精耗损,不能固守阴气,导致“阴气乃绝”,使经筋失养而纵缓不收,筋弛表现为筋的放纵,弛缓不收和功能障碍。第五,转筋和痉病。《灵枢•经筋第十三》:“足少阳之筋,……其病小趾次趾以转筋,引膝外转筋”;《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病诸候.霍乱转筋候》:“夫霍乱大吐下之后,阴阳俱虚,其血气虚极,则手足逆冷,而荣卫不理,冷搏于筋,则筋为之转。冷入于足之三阴三阳,则脚筋转。入于手之三阴三阳,则手筋转。随冷所入之筋,筋则转。转者,皆由邪冷之气,击动其筋而移转也”,阳气虚,筋失温煦,则见筋转,转筋是指筋的扭转。《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心脉急甚者为?;“脾脉急甚者为?指筋脉拘急,弛缓交作的证候,又称抽筋,抽搐,抽风;《灵枢•癫狂第二十二》:“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转筋和痉病皆由脏腑的阳气功能失调,筋脉失养引起的经筋疾病。第六,特殊筋病。,《灵枢•经筋第十三》: “手心主之筋,……前及胸痛息?;伏粱,《灵枢•经筋第十三》:“手少阴之筋,。。•…其病内急,心承伏粱”,心阳虚或心阳痹阻,导致特殊筋病,由此可见经筋疾病不只表现为筋骨关节和肢体活动疾患,也可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疾患。
        阳气与经筋疾病的诊断。
        经筋疾病的诊断应依据十二经筋的走行确定经筋疾病的病位,同时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于经筋疾病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灵枢•经筋第十三》:“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萎不用”;“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灵枢•周痹第二十七》:“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以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别经筋疾病的病性,其中,阴阳为其总纲,《类经•阴阳类》云“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其本则一”,临床所见表,热,实证属阳证;里,虚,寒证属阴证,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可见,诊察疾病的关键在于辨别阴阳的盛衰,而辨别阳气的盛衰又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因为阳气在阴阳平衡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判断阳气的盛衰,将帮助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对于诊断和治疗经筋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阳气在经筋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治疗原则与阳气。《黄帝内经》在《灵枢•经筋第十三》中明确提出“治在蟠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播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灵枢•四时气第十九》“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悴刺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三.经筋》:“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输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胰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说明经筋疾病的治疗原则,当依其缓急不同而调治经筋。“燔针”,“焠刺”后世亦称之为火针,杨继洲《针灸大成•火针》云“火针即焠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张介宾曰“燔针,烧针也”;吴良《针方六集》认为“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播之暖耳,不必赤也”.“劫刺”,张介宾认为“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是侧重以温热之气使寒邪消散的刺法,张志聪认为“如劫夺之势刺之即去,无迎随出入之法”,则侧重在燔针的操作,指极快速刺入并迅速出针。“燔针劫刺”适合寒性经筋疾病的治疗;“热则筋弛纵不收,无用燔针”,热性经筋疾病则仅以速刺疾出的方法治疗。

117

主题

133

回帖

67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77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17: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康复交流 于 2015-5-7 17:25 编辑

       治疗方法与阳气。针灸的方法。经筋不同于经脉,本身没有输穴,故取治筋肉,以痛点和附近部位的穴位为主,以痛为腧。如表现为筋急,当针刺至拘急的经筋部位,且用燔针以劫散其邪气,燔针加速了病变局部的气血运行,有明显的温通阳气,舒筋缓急,消肿止痛的作用。经筋疾病多由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的经筋关节,或劳损伤筋,气血痰瘀阻遏,以致阳气虚弱,或阳遏痹阻不通,不通则痛,在患部的周围找压痛点作为火针施治的腧穴,以火针刺之治疗经筋疾病,火针因为加热的关系,可以起到温阳,补阳,升阳,通阳,助阳的作用,现代医学证实火针具有振奋阳气,激发经气,通利筋脉,化瘀止痛,散结消肿,祛除麻木的作用。目前,我们多倾向以常用的温针灸疗法治疗,将针法灸法融为一体而结合应用的一种特殊治疗手段,火针现代已很少使用,临床多采用针刺配合针柄灸,艾条悬灸或拔火罐等,借助其温通作用,以增强劫散寒邪,祛风除湿之力,使患部经筋疏通,气血调和,而诸证缓解,正如《景岳全书•卷十一•非风•论寒热证》中说“以灸治者,当随其急处而灸之,盖经脉既虚,须借艾火之温以行其气,气行则血行,故筋可舒而歪可正也”.《灵枢•官针第七》中提出的多种经筋疾病的针法几乎全部是以痛为输,通过对经筋疾病的病位治疗,使患处阳气得以疏通,因而通则不痛。以痛为输建立在辨证与辨病,定位与定性的基础上,这反应了经筋疾病治病求本的原则,同时使“针至病所”这一原始的针法得以长足的发展,并使其治疗理念达到顶峰,它不仅扩大了针灸临床治病的适应范围,而且大大提高了针刺疗效。近年国内的研究发现,人体的十二经筋有294个结筋病灶点,国外研究显示,全身存在255个激痛点,这些都是对以痛为枢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使其具体定位和量化。熨引的方法。《灵枢•寿夭刚柔第六》“刺大人者,以药熨之”;“用之生桑炭灸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灸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己矣。此所谓内热也”;《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灵枢.经筋第十三》“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炭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三•经筋》:“病在皮肤筋骨外者,可疗以播针,病在腹胸内者,宜行熨法及导引并饮汤液药等也”,马膏,酒,桂皆能辛热助阳活血,通过熨引的方法,达到温通阳气,舒利经筋之效,经筋之病,治在温熨疏通血脉,舒筋利节。按摩的方法。《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涩,卫气去,故曰虚。虚者摄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孙思邈《千金要方•灸例第六》:“其言一夫者,以四指为一夫,又以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通过按摩推拿治疗经筋疾病,手法直接作用于经筋,能够舒筋解痉,温经和络,活血止痛,调整内脏功能。导引的方法。《灵枢.官能第七十三》“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导引牵引的直解对象是经筋,通过摇动筋骨支节以行气活血,治疗经筋疾患。中药的方法。《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当此之时,可灸可药”,采用中药治疗,以养血舒筋柔筋,温经行气活血。上述方法,临床中应相互配合,灵活运用。
      此外,经筋疾病的治疗常常配合循经取穴的方法,正如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三•经筋》中所说“明堂依穴疗筋病者,此乃依脉引筋气也”,由于经筋与经脉同属经络系统,互为影响,因此,经筋为病,治疗取穴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要因证治宜,又要圆机活变,辨证地洞察和治疗经筋病变。
       阳气与经筋疾病的预防和养生。
       经筋疾病的预防和养生始于《黄帝内经》时代,其原则为调饮食,适劳逸,慎起居,做运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久行伤筋”;《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暮而收拒,无扰筋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广步于庭”,可见调理饮食,劳逸适度,顺时起居,适量运动,对于预防经筋疾病的发生和经筋疾病的保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重点强调了人体顺应阳气的重要性,《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奎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冻,民乃康平”;《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均强调人体应顺应阳气,阳气和,阳气盛,阳气固,经筋方能坚固和柔韧自如,因此,在经筋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中,顺应阳气,以扶阳重阳为立足点,也是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经筋与人体的阳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筋依赖阳气的温煦濡养,护卫防御,鼓舞推动,固摄控制和气化的共同作用,发挥其束骨而利机关的功能,后世强调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其作用的发挥,与阳气直接相关,阳气在经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体”与“形”是人体自身存在着的实体,“气”与“用”是建立在实体之上的功能活动,经筋是构成人身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气是人体功能活动的基础和
动力,因此,“经筋”与“阳气”是人体实体与功能活动的综合表达和真实体现。经筋作为人体有机联系的结构系统,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内外表里,互相协调,相互为用,完全依赖于人体阳气的调控。当然,我们强调阳气对于经筋的重要性,并非忽视了人体的阴精,《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素问•汤液#5酸论篇第十四》:“平治于权衡”;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提示我们应注意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经筋疾病的治疗上,本着气血俱要,阴阳并需的原则,既顾护阳气,又注重整体。系统挖掘,深入研究,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传承发扬经筋与阳气关系的基础理论,是经筋领域理论研究的突破,是经筋学术思想的察承和发展,对于经筋理论的充实和提高具有创新意义,必将指导经筋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2 00:14 , Processed in 0.327618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