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之涵 于 2015-5-8 16:32 编辑
肠易激综合征 (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是一组包括腹痛 、腹胀 、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的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 ,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作解释的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有发病率高、病程长 、缠绵难愈的特点,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 。由于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故目前在治疗上尚无特殊有效的药物。笔者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 ,总结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年龄19 ~ 62岁 ;病程最短为 6个月 , 最长为 12年 ;腹泻型 35例, 便秘型 13例 , 腹泻便秘交替型 42例。诊断标准及分型:采用国际认同的罗马 Ⅱ诊断标准。 (1)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累计有 12周 (可以是非连续性 )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 ,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 2项:①症状在排便后缓解 ;②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 ;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 , 但属常见症状, 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 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 >3次或每周 <3次);②粪便性状异常 (块状 /硬便或稀水样便 );③粪便排出过程异常 (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 );④黏液便;⑤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3)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IBS可分为 3型 ,即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 治疗方法:取穴:两组选穴相同, 均取大肠俞、天枢 、小肠俞 、关元、胃俞、中脘。 治疗组给予埋线治疗。将 “0”号羊肠线剪短至每段长 2 cm,用 75%医用酒精浸泡 1 d备用 ,术者消毒双手,戴无菌口罩和无菌手套,在需要埋线的穴位作好标记, 然后用 2%碘酒擦拭局部皮肤 , 再用75%酒精脱碘。每次摄取长约 2 cm的羊肠线 1条穿入任氏埋线针 ,将带羊肠线的埋线针快速垂直刺入穴位 ,当病人感觉埋线局部有酸胀感时 ,术者左手推针芯 ,右手退针管, 缓慢退针 ,边推针芯边退针管 ,将羊肠线完全埋植于穴位的皮下组织, 线头不得外露 ,拔出针具 ,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 敷贴创可贴, 固定 24 h后可自行撕开。每 10 d治疗 1次 ,共治疗 10次 ,即 100 d。 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 肠道功能正常 ,随诊复查 6个月内无异常。显效 :症状明显减轻或部分症状消失,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粪便性状接近正常或便秘减轻。有效 :症状好转, 大便次数减少, 粪便性状接近正常或便秘减轻。无效 :症状无减轻,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排便过程异常无改善 。 经治疗,9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51例,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8%。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学“泄泻”、“便秘”、“腹痛”的范畴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 、小肠 ,还与肾脏关系密切。究其病因 ,虽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 、素体阳盛、气血亏虚及脏腑虚弱等不同,但主要在于脾胃功能障碍, 小肠泌别清浊及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故治疗时以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为总的治则 ,以健脾益胃、调和肠腑为治法 。 本观察所采用穴位以俞募配穴为主 , 其理论根据有二:一是俞穴和募穴都是脏腑之气输注或汇聚之处 ,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既可反映相关脏腑的病变, 又可调节脏腑功能, 从而可治疗脏腑疾病;二是根据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说 “善用针者, 从阴引阳 ,从阳引阴 ”。由此可见俞穴和募穴都可以调节脏腑的阴阳 , 使它们达到 “阴平阳秘 ”的动态平衡。穴位中大、小肠的背俞穴大肠俞、小肠俞有调理肠腑的功能,而大、小肠的募穴天枢、关元均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腹泻时可止泻 ,便秘时又可通便。胃的俞、募穴胃俞与中脘相配 ,共奏健脾和胃、调和胃肠气机之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