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5-5-11 16:14 编辑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因过敏原或其他非过敏因素引起的一种气道反应性增高的疾病, 气道可逆性痉挛、狭窄, 表现为发作性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属中医哮病范畴。支气管哮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冬、春季节发病为多, 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其中穴位埋线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 收到了良好效果。 患者均为医院针灸专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以及呼吸专科门诊和住院病人,年龄 ( 38.07±10.941) 岁, 病程 ( 2.97±3.20 ) 年, FEV 1 ( 77.41±12.78)%。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3年 3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哮喘防治指南》中标准和临床试验研究相关法规制定。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哮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哮病”缓解期和发作期诊断标准。急性发作期属轻、中度者, 非急性发作期属间歇性及轻、中度者, 并需签知情同意书者; 年龄 18岁以上, 65岁以下, 能够按计划疗程坚持治疗者, 并配合本课题研究者。 排除病例标准: 年龄在 18岁以下或 65岁以上, 或支气管哮喘病情属缓解期重度或急性发作期重度、危重者; 或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或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以及精神病患者: 或纳入后未按试验方案治疗的患者。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 西药治疗: 两组中病情属中度者, 可使用舒弗美0.1g, 早晚各 1次, 共 3周。病情属轻度者, 不使用上述基础治疗。必要时允许病人使用β2受体激动剂 (万托林喷雾剂 ), 严重病情时吸入糖皮质激素 (必可酮 )。中药治疗: ①发作期: 寒哮证: 治以温肺散寒, 化痰平喘, 方药以射干麻黄汤加减; 热哮证: 治以宣肺清热, 化痰定喘, 方药以定喘汤加减; 风哮证: 治以祛风化痰、降气平喘, 方药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缓解期: 肺虚证: 治以补肺固卫, 方药以玉屏风散加减。脾虚证: 治以健脾化痰, 方药以六君子汤加减。肾虚证: 治以补肾摄纳, 方药以金匮肾气丸加减。在治疗观察期间不使用上述基础治疗之外的其它任何中西药物。 穴位埋线与针灸治疗::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埋线疗法。穴位: 肺俞、中府; ④脾俞、章门;㈣肾俞、京门。每次1组穴位, 均取双侧, 3组交替使用。术前患者宜常规作普鲁卡因皮试, 阴性者方可接受治疗。取胸腹部穴位时取仰卧位, 取背部穴位时取俯坐位,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 以 1%普鲁卡因先在穴位处分别行浸润麻醉, 造成局部约 1cm 直径的皮丘。将000号 1cm 医用羊肠线装入经消毒的 9号腰穿针 ( 针芯尖端已磨平 ) 前端内, 腹部的穴位在其局部下方向上平刺, 背部的穴位向脊柱斜刺, 每穴进针约 1寸, 施行捻转得气后, 边推针芯边退针管, 使羊肠线埋人穴位皮下, 线头不得外露。消毒针孔后, 外敷无菌敷料, 胶布固定 24h。每周治疗 1次, 3次后观察疗效。对照组: 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普通针灸疗法。穴位:¹ 急性发作期取肺俞、定喘、天突、列缺、丰隆穴。④缓解期取膏肓俞、肺俞、定喘、关元、太渊穴。㈣ 随症加减: 风寒犯肺者加大椎、风门穴; 痰热壅肺者加尺泽、鱼际穴。肺脾气虚者加脾俞、足三里穴; 脾肾阳虚者加肾俞、太溪穴。急性发作期针用泻法, 针后可于大椎、肺俞、风门等穴拔罐。采用 30号 1.5寸针, 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缓解期针用补法, 急性期针用泻法, 每次针刺30m in。根据患者体质每间隔 10m in行针 1 次, 10 次为 1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疗效标准和中医中药治疗哮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¹ 临床控制: 哮喘症状完全缓解, 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要用药即可缓解。FEV (或 PEF) > 35%, 或治疗后 FEV(或 PEF) > 180% 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 < 20%。④显效: 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 FEV( 或 PEF ) 增加量范围 25% ~ 35% , 或治疗后 FEV 1( 或PEF )达到预计值的 60% ~ 79% , PEF 昼夜波动率 <20% 。㈣好转: 哮喘症状有所减轻, FEV (或 PEF ) 增加量 15% ~ 24%, 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无效: 临床症状和 FEV1(或 PEF)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经治疗,91例患者中,临床控制54例,有效3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2.3%。治疗后的喘息、咳嗽、咯痰、哮鸣音、气短等均有明显改善。 试验组临床不良反应的观察: 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埋线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 ¹ 感染反应: 指治疗部位出现红肿, 甚则化脓等现象; ④过敏反应: 指治疗部位产生红色斑疹、瘙痒, 局部发热, 甚则全身发热, 需服用抗过敏药物者; ㈣晕针反应: 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胃脘部不适等。本组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 仅发生 3例晕针反应, 2例轻度过敏反应, 感染反应未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