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医养生 于 2015-5-22 16:40 编辑
在当今社会大力提倡无创痛疗法的前提下,如何以最小的痛苦获得最大的疗效乃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应当重视和探讨的课题。在针灸实现完全无创痛医疗之前,笔者认为“皮内针疗法”则能接近达到或满足这一医患共同的需要,应当受到针灸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笔者在前人应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的体会概述如下。 皮内针疗法的特点 皮内针疗法是将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的埋藏的一种针法。又称埋针法、皮下留针法,它是古代留针方法的发展。当针刺入皮下后固定留置一定的时间,给皮部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可以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内针法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起效迅速。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皮内针疗法疗效可靠,起效迅速,特别是对疼痛性疾患可达针到痛减之效。如软组织损伤、劳损、无菌性炎症等,一些脏腑如心绞痛、胆绞痛、胃痉挛等均可在短时期内取得良好疗效。若适当留针还可预防疼痛的发作。其二,安全无痛,此疗法要求无痛无感,无需得气,故本身无任何痛苦,不影响患者的活动。任何年龄、任何体质的患者均可接受。本法只及皮下不达深层,不会伤及脏腑、神经干及大血管,是针法中最安全之一。其三,操作简单,适应症广大,凡体针的适应症均可采用皮内针治疗,而且操作简单,只需掌握要领,针入皮下,患者不痛即可。只要临床诊断、辨证、辨经正确,取穴得当准确,施术方法正确,任何术者都会获得较好效果。其四,方便运动,此法在运用过程中不影响患者的运动,避免了体针固定单一姿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可令患者适当运动,按揉病痛之部位以加强疏通之力,提高疗效。如急性腰扭伤患者往往功能受限,若用体针卧床不动30 min,伤痛局部难以放松,自会感到强硬不舒,针刺镇痛效果难以发挥极至。而用皮内针不但可以立刻止痛,通过缓慢适当运动,使得经气疏通,气血流畅,痉挛解除,扭挫的肌肉或小关节在运动中恢复原位,大多数患者的功能也随之恢复。如一女性患者晨练时扭伤腰部7 h,只能斜靠于床上,双手撑床,功能完全受限,甚至不能大声讲话、咳嗽,更不能翻身。余在诊断后先为之取患侧踝针下5、下6区,疼痛立即减轻可站起,但仍不能弯腰,又为之取痛点皮三针后疼痛完全消失,可旋转弯腰,留针1 h,1次而愈。 操作方法 皮内针疗法的应用依据临床需要可有多种操作方法。其一,纵刺法,依据经脉的循行路线进针埋藏。此法疏通经络之功颇强,一般用于四肢腧穴,可治疗经脉、脏腑、器官之疾患,但不宜用于关节部位。其二,横刺法,进针与经脉路线相垂直,视穴区形态选适当长短针具,除足底、手掌、眼睛外几乎可用于所有部位。其三,近刺法,在病痛局部针刺经穴,若无经穴可取阿是穴。此法要求阿是穴一定准确。找到正确的病痛处往往需要医生反复仔细探察,取穴越准,疗效越好。其四,远刺法,此法以辨经为基础,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指导原则,取病变相应经脉的远端腧穴针刺,针尖指向病所即可。其五,远近结合,临床中有些病痛范围大,功能受限严重,病变实际部位不易寻找,则可先选相关经脉的远部穴位针刺,嘱患者活动患部,当痉挛解除,大部分疼痛消失后,真正的病变部位则显露出来,而且局限,再结合局部取穴,力强功专,即可一扫病痛。其六,长刺法,若病变部位大且平坦,可选用较长针具。如背腰部可用40 mm毫针横刺,有些皮肤科疾患如疔疮、带状疱疹等血分热毒郁积者,或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时可选用背部督脉或膀胱经穴用40 mm~75 mm毫针透刺法,一针透刺两个或两个以上穴位。其七,短针刺法,若病变部位较小,或局部凹凸不平,或在颜面部则使用特制的6 mm~13 mm的小型皮内针,而不影响局部的功能活动或美观。其八,直刺法,以上针法均是沿皮横刺,而在应用于耳穴时,由于穴区小,穴形凹凸不平,可用图钉型针具直刺然后固定。其九,电针法,皮内针刺激量较轻,但对特殊病人,为加大刺激量可用电针。如一腰肌劳损7年患者,用皮内针疗效不显,故在局部施皮内针加电针用连续波,1个疗程而愈。另一患者在使用耳穴减肥时因腹部脂肪较厚要求减小腹围,故使用100 mm毫针在腹部取大横透神阙,腹结斜透关元加电针,1个疗程后腹部明显缩小,患者非常满意。其十,针刺方向与补泻,一般选针刺方向有3个原则,一是针尖指向病所,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如治疗内脏、头面、躯干、颈肩部疾患取四肢的穴位治疗时,针尖均向上刺,治疗手足部疾患向下刺;再如,有人取大包治疗躯干任何部位的扭挫伤,针尖指向病所疗效甚佳。二是根据辨证、辨经,当脏腑经脉空虚时,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针刺,并适当运用插刺手法(拇指向前单方向捻转2~3圈,快速将针推进,力进针不进,以推进经气的运行,反复施术9次为一度,此为补法)。反之当脏腑经气病变为实证时,逆着经脉循行方向针刺,适当应用抽提手法(食指向前单方向捻转2~3圈,快速抽提针柄,力退针不退,以通经祛邪,反复施术6次为一度,此为泻法)。三是横刺法,一般短针用横刺法,在躯干关节处为不影响活动也用横刺法,另外不需要补泻手法的穴位可用横刺法,取平补平泻之意。除此之外,根据临床需要也可先直刺或斜刺,在行针得气或补泻手法之后将针提至皮下按所需要方向平卧进针,以留针,留针期间活动患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