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之涵 于 2015-5-29 16:20 编辑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在临床中非常常见,且随着人们工作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此病的发病率呈日益增高的趋势,很多患者接受了多种方法长期反复的治疗而疗效欠佳。我们根据皮神经卡压症的基本病理,设计并应用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诊断标准:①长期慢性局部疼痛或感觉异常;②明确的局部压痛点;触诊可及皮下结节或条索样包块;③局部肌肉紧张但不影响躯体运动;④除外其它神经系统疾病。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临床表现以局部疼痛感觉障碍为主;③除外其他神经系统病变。
病例排除标准①局部软组织存在炎症反应者;②有出血倾向者;③有严重患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④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着;⑤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或患者不接受此治疗方案者。
患者年龄14~80岁,平均41.2岁,病程3天~20年。平均9.3月。其中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93例,隐神经卡压综合症44例,肩胛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29例,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症23例,下位胸神经卡压综合症21例,颈横神经卡压综合症21例,锁骨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16例,腰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16例,胸皮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9例,枕大神经卡压综合症8例,臀中皮神经卡压综合症8例,臀下皮神经卡压综合症7例,前臂外侧上皮神经卡压综合症7例,腓肠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症7例,腓浅神经卡压综合症6例,前臂内侧皮神经卡压综合症6例,其他33例。 治疗方法:全部采用铍针治疗。 据“九针”中的“铍针”结合现代中西医微创手术理论,研成现代铍针。其规格为长5~8厘米,针头约1.0厘米,直径0.5~0.75毫米,末断扁平刃斜口,刀口线0.5~0.75毫米。针柄有两种:一种是钢丝缠的普通针柄,长3~5厘米,一种是将铍针装在长10厘米、直径0.75厘米的手柄上。
进针点 卡压反应点:多数患者可触及软组织张力增高区,在此区内可有结节、条索、包块、敏感压痛点、张力高峰区(局部张力最高的区域)等卡压反应点,这些反应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用铍针在这些点减压效果最明显。
铍针手法 刺拨法:适于患处局部粘连严重者者。垂直于患处皮肤急刺,拨动松解粘连后快速出针,不捻转不留针。急刺法:适于肌肉分布区或软组织较厚部位。垂直皮肤急刺,不捻转,不留针,快速出针,进针较深。点刺法:用于组织较薄的部位,如头部等。左手拇指压于反应点旁,右手持针急刺急出针,不捻不留针,进针浅。割刺法:适于条索包块等。急刺入条索包块等病灶,轻轻划割减张后出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