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欢颜 于 2015-6-5 16:04 编辑
患者年龄28岁~53岁,平均年龄37岁。病史2个月~7年,平均时间1.5年。慢性劳损者32例,急性损伤后遗者37例。病变部位:T6棘上韧带25例,L4、5棘间韧带12例,L5、S1棘间韧带15例,T12韧带12例,L4、5,L5、S1棘间韧带合并者5例。腰背部有外伤史和劳损史;疼痛为钝痛或针刺样痛,轻者酸痛、疼痛可向棘旁扩散,重者不能仰卧,弯腰或低头时加重;在棘突可触及一梭形肿块,质地硬或棘突间隙有压痛;胸腰椎CR摄片未见骨质病变。
治疗方法:铍针规格为长0.6mm×50m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斜口。铍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包括以下程序:定位,消毒,进针,松解,出针。①定位:患者取俯卧位,诉有明显疼痛处,医者先用右手拇指指尖按压最痛点,在棘突及棘突上、下两端或棘间处触诊找到体表压痛点后,用指端垂直向下做十字压痕,注意十字压痕的交叉点对准压痛点的中心,或用紫药水做出标记。因棘上韧带位置较浅,痛点亦较表浅,稍按压后即感明显疼痛。②消毒:用碘伏或酒精-碘酒-酒精常规消毒皮肤,以标记为中心螺旋向外,其范围略大于治疗的操作范围2倍。③进针,松解:用无菌注射器抽取0.5%利多卡因注射液2ml,在标记处注射一皮丘。铍针刀口线与脊椎纵轴平行从注射点刺入,深度达棘突顶部骨面,先在压痛点处数次点刺,然后将针体倾斜45°,在疼痛棘突的上缘或下缘,行纵行剥离,刀下如遇韧性硬结,则纵行切开后出针。对棘间韧带损伤棘突间隙进铍针,针体与进针平面垂直刺入1cm左右,当针下有坚韧感,患者诉有酸胀感时,即为病变部位,数次点刺后,再将针体倾斜和纵轴成30°角,在上下椎骨棘突处纵行疏剥2~3下即可。④出针:完成松解以后,用棉花签压住针孔2min,以防针孔出血,贴上创可贴保护针孔以防感染,此时患者腰背疼痛减轻或缓解,嘱患者卧床休息5~10min,每周1次,2~4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缓解:疼痛消失,脊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显著:疼痛基本消失,脊柱活动功能明显改善。进步:疼痛明显减轻,劳累或弯腰时仍有痛感。无效:疼痛无减轻,活动无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