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暖花开 于 2015-6-10 16:51 编辑
在传统推拿的认知中,常以针对局部病变的手法进行治疗,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忽略了人体结构的整体性与对称性。人体结构和生化过程互相依赖,相互平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治疗上必须考虑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的对称性。在众多疗法中,”经络学”里的十二经筋分布、走向与功能刚好吻合这一观念。 疼痛是由于局部的组织卡压神经所引发的感觉,常被认为只要将局部的组织修复好,便可解除疼痛,但效果往往有限。我们所探讨的经筋学说,考虑了重视平衡及对称,临床的实践效果比较显著。 经筋学说与软组织学说的治疗观念不同。软组织是以个别或独立的单一结构,如肌束、肌腱或韧带等局部损伤的修复为主。经筋学说则是以整体的结构、整体的功能探讨为主;将不对称的结构修饰对称,里外平衡,就可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 经筋与肩颈关系 全身经筋共12条,分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及足三阴经筋,皆由四肢末端起行,手部沿腕、肘肩上行;足部则沿踝、膝及髋上行,除手三阴经筋外,余皆行经肩、颈部。 手三阳经筋走向 手太阳经筋:从手背手小指外侧末端始,经手背尺侧掌缘,尺骨茎突前侧,沿尺骨而上,再经肱骨内上踝后侧上行,经肩三角肌后侧进入肩胛骨外侧,再往上经由颈侧后方上行头部。 手阳明经筋:从手背食指桡侧末端,上经腕背,桡骨茎突后外侧,沿桡骨上行,再经肘外侧肱骨外髁上行,经肱骨大结节上达肩峰关节上行;在此有一分支,经冈上肌向中、高胸的脊椎旁分布:直行的经筋从肩峰往上经颈侧前方上行头部。 手少阳经筋:从手背第4指末端尺侧开始,上经腕背,前臂外侧的尺骨上方到肘尖;再经上臂外侧上行,从肱骨大结节后方上肩部,往上经颈侧上行头部。 足三阳经筋的走向 足太阳经筋:从小腿外侧开始往上行走,一支结于外踝骨,上经腓骨外侧,结于膝部;另一支沿足外侧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分二支,结于膝窝内1/3与外1/3,并经大腿后侧上行,两支渐行合并为一支,结于臀部,向上沿脊椎旁侧往上延伸,经过颈后至枕骨,再上行于头部。 足阳明经筋:从足的第2~4趾开始,往上经足背分成二支,一支向外斜行,经腓骨膝外侧、股骨头的大转子再上经腋下转至背部脊椎处;一支直行向上经胫骨,结于膝部,分支结于腓骨并合并足少阳经筋,直行沿伏兔上行结于大腿前部而聚会于阴部,再向上入腹部往上延伸至胸锁关节附近,经过颈侧前方,再上行头部。 足少阳经筋:从足第4指外侧开始,往上结于外踝骨,分二支,一支向上沿胫骨外侧结于膝外侧;另一支由腓骨上行走大腿外侧,在大腿前结于伏兔,后结于骶椎,直行经腰侧腹往上延伸,上走腋前方;一分支走行胸乳部结于缺盆内1/3处:直行的上内出腋部,通过锁骨外缺盆的2/3处,往上经颈侧再上行头部。 足三阴经筋的走向 足太阴经筋:从足大拇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骨后侧,往上结于胫骨内髁,沿大脚内侧,上结于股骨前方,再转聚阴部而后向上到腹部,结于胁肋再往上延伸。 足厥阴经筋:从足大拇趾与第2趾的中间,向上结于内踝前,再向上沿着胫骨内侧,结于膝内髁下方,并沿大腿内侧向上结于阴部,并上沿腹部,至锁骨外下侧。 足少阴经筋:从足最小趾的下端开始,入足心后,至内踝下方与足太阴经筋会合。后向上行走结于胫骨内髁下与太阴经筋并行,沿着大腿内侧结于阴部,再从脊椎内侧上行到枕骨。 经筋学说对颈椎病疼痛机理的认识 近代医学对颈椎病大致所探讨的是:如椎节失稳、松动、椎间盘退化使髓核突出或脱出等,因而刺激或压迫了附近的神经、脊髓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形成各种症状。引起上述的症状并非常被认为是局部软组织痉挛所造成,导致颈椎神经受压迫而影响到手、及头部,在治疗上往往从软组织或骨骼局部修复为主,但效果却不彰。 人常因不正确的姿势或长时间的负力,使软组织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造成颈部结构的改变。因人体的结构是左右对称、里外平衡的;结构的不对称会造成力学的改变,影响到内外压的平衡,软组织在不平衡、不对称的结构上,会以痉挛与松弛的互补显现,疼痛因而发生。 我们从经筋学说里,作了反向的思考,发现脊椎旋转、倾斜、退化或颈部软组织的病变,如果从人体整体结构的对称性与平衡性来探讨,很快地找到了答案,从众多的临床实践中,证明了经筋学说的特殊效果。 经筋手疗法对颈椎病的检查重点与治疗 检查重点手三阳、手三阴经筋的筋结常发生在腕部、肘部及肩部附近的软组织上,故触诊时可着重在这三个关节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