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之涵 于 2015-6-13 15:31 编辑
肾绞痛是泌尿外科常见的临床急症,多由于结石、血块、坏死脱落组织细胞对尿路管壁的刺激,引起尿路管壁平滑肌痉挛产生的疼痛。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急症之一,是临床上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中医辩证中,肾绞痛大都以“急则治其标”为治疗原则。本组采用循经筋阿是穴针刺治疗此证,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患者年龄 20~58 岁,平均 39 岁;全部病例均由 B 超确诊,B 超提示结石,因尿路结石梗阻引起肾绞痛,肾绞痛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 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判定。(1)急起腰腹疼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2)尿频、急、痛;(3)有尿路结石病史或经 X 线和(或)B超证实为泌尿系结石,或虽未能被证实,但能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疼痛;(4)肾区叩、压痛和(或)输尿管走行区叩痛;(5)肉眼和(或)镜下血尿。诊断成立条件(1)+(2)+(3)+(5)或(1)+(4)+(3)+(5)。 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肾绞痛诊断标准和下焦瘀滞型证候分类标准的病例(2)年龄在 18-65岁之间;(3)就诊前 4 小时内未用其它方法治疗;(4)心、肝、肾功能正常者。 排除标准:(1)孕妇;(2)不符合肾绞痛诊断标准和证候分类标准(3)就诊前 4 小时内用过其它方法治疗(3)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4)年龄小于 18 岁或大于 65 岁者;(5)有出凝血功能障碍,(6)重度肾积水,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治疗方法:采用循经筋阿是穴针刺为主。首先在患者 L2、L3、L4 棘突、横突附近查找“结筋病灶”并标记,采用华佗牌28 号毫针进行“固灶行针”,即用左手拇指尖切压固定病灶点,右手持针行刺,要求针达病灶,使病灶点出现酸、胀、麻、痛或向周围放射后即可出针。出针后沿足三阳经筋循行进行全线松筋理筋,在肌筋充分松解后,采用点、按、推、揉等理筋手法,对“筋结病灶点”进行重点“松筋解结”。 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判定。治疗后采用简化的 McGill 疼痛评分表中的评分标准:0分,无痛;1 分,轻度不适;2 分,不适;3 分,疼痛;4 分,剧烈疼痛;5 分,极度疼痛。疼痛强度的评分低于针刺前2 分以上者为显效;低于 1 分者为有效;无改变者为无效。 经治疗,30例患者中,显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0%。 肾绞痛,属于中医学“石淋”、“血淋”范畴,也属于中医学“腰痛”范畴,其主要病因为邪阻中焦,湿热下注,气滞血瘀。基本病机为湿热内结,日久酿成砂石,瘀阻膀胱,气机窒塞不通导致。历代医家曾对本病做过详细阐释,如《景岳全书》:“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为表里,故在经属太阳,在脏则属肾气,而又为冲任督带之要会,所以凡病腰痛者,多由真阴之不足,最宜以培补肾气为主。”《石室秘录>:“背脊、骨痛者,乃肾水衰耗,不能上润于脑,则河车之路,干涩而难行,故而作痛。”《灵枢·经脉篇》亦有“以痛为腧”的记载。本文通过对阿是穴强烈短暂的刺激以达到镇痛目的,在治疗时选择以腰二、三、四横突周围为重点的阿是穴进行治疗,而此处恰恰是中医经筋学中“肾俞次”的所在范围。 肾脏位于腹膜后,其下极内后侧缘是腰大肌,后方是腰方肌,肾周间隙直接与腰大肌的肌筋膜面紧邻,精细解剖显示肾后筋膜内侧附着点为腰大肌的后部或腰方肌的表面筋膜上,另有研究认为,左、右侧肾后筋膜的内侧附着于同侧的腰大肌表面的筋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