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最常见病型之一,本病多发于中老年。近年来,随着人口老年化的趋势。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笔者近几年来针对其病理特点,根据中医理论,采用经筋疗法治疗本病,并与西医颈椎牵引进行对比,以探讨经筋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组102例均为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经筋疗法组62例,西医颈椎牵引组(以下简称牵引组)40例。 经筋疗法组男34例,女28例;发病年龄41一70岁占多数(51)例;发病3个月以内28例,1年以内20例,1年以上14例。 牵引组男23例,女17例;发病年龄41一70岁占多数(33例);发病3个月的内21例,1年以内13例,1年以上6例。 1.2诊断标准 依据1994年6月2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 ③颈肩臂或上肢放射痛,手指麻木感,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健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④颈椎X线片: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2治疗方法 2.1经筋疗法组 (1)贯彻“以灶为瑜”的诊治法则,对颈、肩、臂、肘的筋结,分别施以解结及解锁的理筋手法,并点按患侧缺盆、天宗、极泉穴各1分钟,以全面松解紧张状态的筋结。 (2)扳颈:患者取坐位,术者立患者健侧,术者一手叉开,并以虎口或大拇指紧抵病变颈段,另一手置患侧顶颞部,两手相对用手,把患者颈部扳向健侧,注意不可硬扳,需用巧力,操作时可发生“咔咯”的清脆响声,本法可扩大患侧椎间盘间隙,改变受压组织与压迫物之间的结构关系。 (3)视病情及病者的承受能力,分次以“固灶行针”方法,分别对颈、肩、臂、肘的筋结病灶及病变部位所在夹脊穴,加以针刺治疗。 (4)针刺后拔火罐治疗。 (5)每2一3日1次。 2.2牵引组 选用枕颊吊带坐位或仰卧位,间断牵引,每日1一2次,开始每次1一2小时,逐渐增加至3小时,重量开始为2一8吨,逐渐增加,一般不超过10kg。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颈肩、臂痛或上肢放射手痛手指麻木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102例患者平均治疗2个月。经筋疗法组与牵引组治愈分别为37例(59.7%)和15例(37.5%),好转分别为19例(30.6%)和21例(52.5%),无效分别为6例(9.7%)和4例(10.0%)。有效率分别为90.3%和90.0%,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治愈率上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经筋疗法组疗效明显优于牵引组。 4典型病例 韩xX,男,56岁,干部,初诊日期1998年3月5日。主诉:颈部僵硬伴左上肢放射痛1年半。长期伏案工作,近1年半来觉颈部僵硬伴左上肢放射痛,左拇食指麻木,夜不能寐,经牵引、治疗未效,而来求诊。检查患者后颈部僵硬,后仰及头部旋转活动受限,左C5、C6椎旁压痛伴左上肢放射痛加剧,压颈试验阳性。X线片示:颈曲变直, C5、C6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予经筋疗法施治,3次后症状减轻,夜已能安卧,又经10余次治疗后症状消失。颈部活动自如,随访2年余未见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