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0-20 16:44 编辑
摘要 以《内经》关于经筋学理论的主要论述,说明经筋学从医理到疗法手段已构成中医古典模式的经筋疗法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黄帝内经》经筋学理论 中医经筋学,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甲骨文卜辞中,便有“手病,臂病,关节病”等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礼·天宫》提出“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等论述;马王堆出土的公元前五至七世纪的竹帛古医书《阴阳十一灸经》及《足臂十一灸经》,首次提出“经络”名词;发展了我国的经络学。《黄帝内经》分别于经脉篇和经筋篇,系统叙述经脉学理论和经筋学理论,分别成为中医古典模式针灸疗法和经筋疗法的基础理论。中医认定经筋是经脉的连属成分,即经络的内涵之一,并将其列人中医教科书。 经筋学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人探索研究它的医学价值,无疑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层发掘及临床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经筋学理论是中医阐述人体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不仅以天人合一的辩证观来阐述人类生存于自然界的重要性,论述脏腑、经络、气血精津等人体结构成分。而且,对于机体的筋肉体系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理、病变临床征候表现、诊疗法则及疗法手段皆做了陈述。 《内经·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钢,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人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说明古人对于机体的形成从胚胎期开始,已经具备充分认识。《内经·上古天真论》日:“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三八,肾气平,筋骨劲强,……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说明人体随着年岁变化,筋骨发生盛衰演变。《类经》提出经筋是“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筋会于节”的组织,指出“它同经脉的主要区别是“中无有空”,“各有定位”。《灵枢》中的“天年”,“刺骨真邪”等篇章,指出“肌肉解利”是经筋的生理常态,而“聚结”、“筋挛”等,便是肌筋的病态形征表现。《素问·皮部论》将人体的表层结构,视为机体“藩篱”,包涵十二皮部及膜理,具有内护脏腑,外应“天序”的作用。《灵枢·师问》指出:“身形肢节者,脏腑之盖”;《灵枢·刺节真邪》云:“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以上所述可知,中医古典叙述人体的经筋,包涵机体的皮肤、肌筋膜带等,是机体“联缀百骸”,与骨属构成人体身形,缠绕关节,保证机体“趋翔”运动及“维络周身”,成为脏腑之盖的组织。这部分组织,广泛分布于机体,填充着机体的每一个角落,是机体生存不可缺少的组织器官之一。 二、十二经筋是总括全身之筋而隶属于十二经脉,“筋与脉并为系” “各经皆有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古人以十二经筋总括全身之筋,把人体的筋肉组织隶属于十二经脉,提出“筋与脉并为系”的立论。从以下依据可知  l)十二经筋在名称命名,在机体的阴阳分布方位,循行起止及所经过的部位等,与十二经脉基本上一致。(2)《素问·气穴论》云:“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 谿。分肉之间, 谿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3)《灵枢·大惑》:“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4)《灵枢·小针解》:“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这就是说,皮肉筋脉,各有一定的部位。这些部位,也就是全身经络出现的征候及主治的所在。 因此,经筋与经脉,在名称命名,于机体的阴阳分布方位,循行起止及所经过的部位基本一致。即经筋与经脉,都按手足三阴、三阳分布于机体。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肌肉关节的体系,但十二经筋缺乏古人标记固定的治疗穴位。这可能是我国经筋疗法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 三、经皆有筋,筋皆有病,病各有所治 《灵枢·经筋》篇,在对十二经中筋于机体循行所过部位作叙述后,皆于其后描述该机的病症征候。例如,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结于外髁,斜上结于膝,下方沿足外侧,结于脚跟.上沿跟腔结于腘;其分支结于腿肚(腨)外,上相腘内侧,与腘中一支并行,结于臀,向上挟脊旁上项,分支进人结于舌本;直行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额.结于鼻部;其分支形成“目上网”(《太素》作“目上纲”指上脸),下结于鼻旁。另一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部;分支人腋下,上出缺盆部向上结于完骨(乳突):另一分支出缺盆部,斜上出于鼻旁。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四、诊治法则 《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放,阴萎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伸。(这是经筋病症的总纲)。《灵枢·经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为因适而为之真也。”〔这是诊察方法) 《灵枢》中《天年》、《刺节真邪》提出:“坚紧者,破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解结”的施治法则。 《灵枢·卫气》强调“解结”契绍于门户的早期治疗,并美其为“无惑于天下”之良策。 《灵枢·经筋》提出:“以痛为俞”诊治法则。关于经筋“病灶”的具体检查方法,《灵枢·四时气》提出“得气穴为定”的定位检查法;《灵枢·卫气失常》提出“候痛所在”;《灵枢·背俞》谈及“应在中而解”的检查经验;《灵枢·卫气》指出“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的手触查灶法之秘诀。 五、治疗方法 (1)十二经筋每一条皆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的诊疗法则。 (2)足少阳经提出“维筋相交”的交叉治疗方法。 (3)足阳胆经提出综合疗法手段,“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膏热熨急颊),以白酒和桂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以桑钩钩其缓》··…为之三附而已。(按摩导引法) 《灵枢·邪客》提出“捍皮开腠理”的施治法;《灵枢·官能》提出“揉节缓筋”及“按积抑痹”施治法。《灵枢·九针论》:“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于灸刺。形苦于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喉咙),治之于甘药。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于按摩醪药。(药酒)是谓形。”这所谓由于形体劳逸不当.而引发的各种不同疾病,古人采用综合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