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0-20 17:00 编辑
【摘 要】目的: 观察壮医经筋三联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00 例腰肌劳损患者采用壮医经筋三联疗法治疗,共治疗 3 个疗程,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 100 例患者经 3 个疗程的治疗后,临床痊愈 26 例,显效 35 例,有效 37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 98%。治疗前后腰痛 VAS 评分分别为 ( 6. 75 ±1. 93) 与 ( 1. 89 ±0. 61)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1) 。结论: 壮医经筋三联疗法治疗腰肌劳损临床效果好。 【关键词】 壮医疗法; 经筋疗法;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 ( Lumbar Muscle Strain) 是一种慢性的腰部软组织疼痛的总称,是指由腰椎处肌肉群、韧带或关节面积累性损伤而致的一种常见多发病,病因多为长期弯腰工作、躯干负重活动等造成腰部肌肉呈紧张性状态,从而导致肌肉肌力不均衡、肌肉痉挛和腰部疼痛等症状。腰肌劳损为骨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腰肌劳损正成为一种现代国际性的流行病,发病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而位居第二。自 2009 年 10 月至 2011 年 1 月,本院采用壮医经筋三联疗法治疗腰肌劳损 100 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100 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男 41 例,女 59 例; 年龄 19 ~ 79 岁,平均 ( 45. 95 ±15. 02) 岁; 病程 1 个月至 15 年,平均 ( 25. 32 ± 33. 79) 月。 1. 2 诊断标准 参照 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中医病证诊断标准:①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 ②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③一侧或两侧骶棘肌压痛,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 1. 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腰肌劳损中医病证诊断标准; ②年龄在18 ~65 岁,近 1 个月内未用同类药物或采取其它治疗方法者; ③能正确理解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 ( VAS) 的使用方法。 1. 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腰肌劳损中医病证诊断标准; ②不符合腰肌劳损中医证候分类诊断标准; ③合并严重心、脑、肾疾患及其它影响该研究的疾病; ④不愿配合试验者。 2 方法 2. 1 治疗方法 2. 1. 1 经筋查灶与手法理筋 首先,对腰 3 横突上下部位、腰部后棘突、腰肌侧筋膜及腰部深筋进行检查,探查神经疼痛反应点,如结节或结索等。然后,运用手法理筋—壮医经筋手法松筋术对腰、背部夹脊作广泛性舒筋解结治疗,以达到提高痛阈,松解粘连,解痉止痛,使“结灶”全面初步松解的目的。 2. 1. 2 固灶行针 取穴,重点选腰 2 ~ 3、3 ~ 4、4 ~ 5 横棘突之间、股外侧皮神经疼痛形成的结点或结索。操作方法,以左手拇指尖按压固定“筋结病灶点”,右手持 28 号 1. 5~ 3 寸毫针,快速刺入病灶点,进针后轻轻提插,使病灶点出现酸、麻、胀、痛或向四周放射后即可出针,以患者最大耐受为度,无须留针。 2. 1. 3 拔罐治疗 利用手动真空罐沿腰、背部夹脊或针刺部位进行拔罐治疗,留罐 5 -8 分钟取罐。 上述治疗每 3 天一次,每次 30 ~ 50min,5 次/疗程,中间休息 3 天,再继续下一个疗程。 2. 2 观察指标 2. 2. 1 临床疗效 使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 95%; 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70% ; 无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 30%。 2. 2. 2 腰痛 VAS 评分 腰部疼痛症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 分别于第 1 次治疗前、第 1、2、3 疗程治疗结束后测定 VAS 评疼痛。方法: 用1 条长10cm 的游动标尺,标有 10 个刻度,两端分别为 0 和 10,0 代表无痛,10 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患者,让患者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师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分。 2. 3 统计学方法用 SPSS11. 0 软件,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 t 检验。 3 结果 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症状体征积分比较,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疗程的增加,临床疗效提高,腰痛症状改善更为明显。不良反应观察: 患者有 2 例拔罐皮肤处出现水泡,其余均未发现毒副反应。 4 讨论 腰肌劳损常见原因是长期腰部持久弯腰,或长期腰部姿势不良,或长期体育运动训练后不注重疲劳恢复,或急性腰肌扭伤后未及时治疗等所致腰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微小撕裂,因得不到有效治疗和修复,日久发生劳损、粘连、变性、纤维化,产生条索状硬结,压迫局部微小血管和神经,使局部组织发生代谢障碍,组胺及激肽类物质增高而出现疼痛。无论慢性累积性损伤,或由急性损伤遗留为慢性腰痛,其主要病理是肌肉纤维充血、水肿及肌纤维间或肌肉、筋膜纤维间发生粘连、炎细胞浸润,使腰肌正常滑动受到影响。当腰部活动,特别是腰前屈位时,受损腰肌即受到牵拉刺激,通过神经反射表现出腰痛症状。 本病属祖国医学 “筋伤”、“痹证”范畴,主要由于劳伤过度或急性扭伤后失治而致筋脉失养、气血不畅。《素问·长刺节论篇》说: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 “五劳所伤: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为五劳所伤”。视、卧、坐、立、行本为人体正常活动,但太过,超过生理限度,则可成为致病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