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2-6 15:51 编辑
摘要: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中,多从传统经络腧穴理论或现代生物力学理论寻找理论依据或突破口,而关于经筋理论对推拿治疗本病的指导却少有涉及与研究。事实上民间尤其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却广泛流传着应用经筋理论通过寻找并弹拨经筋结聚处的方法来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的经验。基于此,文章从经筋理论基本概念、经筋理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指导如何选取推拿操作部位、如何运用推拿 手法等几个方面,就经筋理论对推拿治疗本病的指导意义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经筋;经筋理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推拿部位;推拿手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同时也给社会劳动生产力造成很大损失。对其治疗目前仍以保守疗法为主,推拿是保守疗法中的重要手段。在推拿治疗本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中,多从中医传统的经络腧穴理论或现代生物力学理论寻找理论依据或突破口,而关于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既有联系但又有很大区别的中医经筋理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治疗的指导却少有人涉及与研究。事实上,民间尤其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却广泛流传着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经筋理论通过寻找并弹拨经筋结聚处的方法来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的经验。基于此,笔者,试就经筋理论对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导意义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经筋理论概述 经筋是指十二经筋,其名称首见于《灵枢 经筋》,后世医家对经筋的研究多据此发挥。“筋”的含义,《说文解字》释为“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筋肉。因此,经筋就是机体筋肉系统的总称,它隶属于正经,为十二经脉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聚结于筋肉、骨骼、关节的体系。经筋与经脉同源共渊,互并为系,相伴循行,构成经络系统的主干线,十二经筋为十二经脉“着床”提供载体,而十二经脉又为十二经筋的“活动”提供气血,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经筋所行之部,虽然多与经脉相同,但其结盛之处,则以四肢溪谷之间为最多。经筋在其形态结构上有结聚等特点外,在其循行走向上皆从四肢末端上达躯干呈向心性循行。其生理功能表现为联缀四肢关节、维络周身及主司关节运动。经筋的病变,多表现为痹痛、拘挛等运动障碍性病症。现代医学上一些常见的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痛以及部分运动和神经系统疾患所引起的肌肉痉挛或瘫痪病症都属于经筋病范畴。 经筋理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经筋病之“伤筋”,其病因主要为劳累及急慢性损伤所引起。正如《素问 宣明五气篇》所云:“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明确指出了过度劳累及长期的慢性劳损是造成经筋损伤的重要原因。此外,经筋病的病因还包括跌仆扭闪、持重努伤等外在因素。关于其病机,《灵枢经筋》中分别记述了十二经筋的病候,并指出了经筋病的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为患,即经筋在病因的作用下,使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灵枢刺节真邪》云:“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此文可理解为:经筋病常常是因为长期反复慢性的劳损形成结节、条索等阳性反应点卡压血管与神经等组织所致,即“不通则痛”,这是经筋病的最基本的病因病机。 经筋理论对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导意义 1. 指导推拿部位的选取 《灵枢经筋》在论述十二“痹”的治疗时,反复指出其治法主要是:“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此十四字言简意赅,阐述了针灸治疗经筋病的针法、疗程及选穴方法与原则。“以痛为输”就是指治疗经筋病应以疼痛之处作为针刺的腧穴。因此若采用推拿治疗经筋病同样也可以以指代针而选取疼痛之处作为操作的部位。因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肌肉收缩牵拉关节而运动,其负力点正在肌腱与骨的结合部,即经筋“结”、“聚”之处。中医学中的“五劳”及不协调活动将首先损害关节周围的经筋使其经脉闭阻,导致气血不畅、不通则痛,长期反复的经筋损伤可致气血瘀阻,导致粘连、斑痕。因此临床上采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常常可以在腰臀部及下肢等部位触摸到肥厚、条索、结节等阳性反应点。如将“以痛为输”进一步引伸,所谓“痛”不仅仅局限于疼痛之处,而且还可以泛指为疾病的病变所在之处,那么除了在疼痛之处及条索、结节等阳性反应点操作外,还应该在病变之腰椎间盘处施用推拿手法,或用弹拔手法,或用复位手法。这与《素问调经论》所指出的“病在筋,调之筋”、“病在分肉,调之分肉”以及《灵枢 卫气失常》指出的“筋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是一致的。 《灵枢 经筋》就十二经筋病候指出:“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表明“疼痛”、“筋挛”、“聚结”为经筋的病理常态。也就是说,整块肌肉的作用点在腱与骨连接的“尽筋”处,即腱之末端,它是肌纤维束或肌腱的应力集中点,这个点经筋理论谓之“结”、“聚”,正是损害性活动的首先承受部位,也是经筋痹痛常见病损处。所以,从现代医学上看,其发病部位即所结之处多为肌腱、韧带在骨骼上的附着点,或神经容易被卡压的部位。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这些部位恰恰是应该重点操作的部位。 十二经筋隶属于十二经脉,分别依靠十二经脉及相关络脉的经气渗灌和濡养,即经筋的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赖于经脉的供给,正如《灵枢》所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循行于筋肉之中,二者通过络脉发生密切的联系,经脉之气由络脉布散于筋肉,起渗灌气血、濡养机体组织的作用。因此,经筋只有在络脉通畅、气血畅行的情况下,才能保持正常的生机;同时经筋受阳气的温养,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任应秋亦认为:“所谓阳气者,卫气也”,其性傈疾滑利,行于经脉之外,外而皮肤筋肉,内而胸腹脏腑,以温煦脏腑,温润筋肉皮毛,即卫阳之气在其循行过程中,直接布散温养筋肉,从而产生正常的舒缩活动。因此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除在疼痛之处与条索、结节等阳性反应点以及病变之腰椎间盘处施用推拿手法外,还有必要在相关经脉上如足太阳膀胱经在下肢的循行部位进行循经推拿。 2. 指导推拿手法的运用 经筋理论指导下的 经筋推拿疗法主要包括经筋查灶与经筋消灶2种手法的运用。经筋查灶手法通常采用手指触诊法,运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其余四指的合力作为探查工具,对检查部位作各种手法探查,结合“常”与“异”感觉的对比和患者对检查的反应,识别阳性“病灶”。经筋消灶手法是在治疗的过程当中,针对相应的经筋穴位,多采用“以灶为腧”的取穴方法,进行逐一经筋消灶,手法上多先用揉、按等手法放松局部,再施以弹拨、提弹为主的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