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5-2-2 16:36 编辑
痉挛性瘫痪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的必然阶段,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和脑干反射亢进而使肢体肌张力增高和反射亢进,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如何缓解肌痉挛、控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成为患者能否康复的关键问题。笔者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运用“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理论,采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住院及门诊病人,年龄45-72岁,;病程7天---2月,;脑梗死51例,脑出血24例;痉挛分级[用改良的Asworth量表(MAS)评估肌张力(痉挛)分级]:Ⅰ级3例,Ⅰ+级17例,Ⅱ级23例,Ⅲ级32例。 诊断标准:脑卒中诊断标准依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确诊。上肢痉挛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的《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痉挛诊断要点:①上肢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严重肌痉挛时可表现为关节僵直于屈或伸的某一位置上;②局部关节和肌肉的疼痛,长时间的痉挛可能会引起局部肌肉和肌腱的挛缩;③痉挛上肢的腱反射亢进;④由此影响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排除标准 病情危重或急性期病情尚未稳定,伴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糖尿病,或严重出血倾向者;近期持续服用镇静药物及肌肉松弛剂者。 治疗方法; ①一般治疗 均给予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如良上肢位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的保持、身体运动控制点周围痉挛的缓解、静态牵拉肌肉、被动运动与按摩等。 ②经筋排刺法:手指屈伸困难者,排刺3组:第1组为合谷、曲池连线;第2组为阳池、天井连线;第3组为阳溪、小海连线。上肢屈曲者,排刺3组:第1组为手三里、臂臑连线;第2组为外关、肩髎连线;第3组为支正、肩贞连线。上肢内旋者,排刺3组:第1组为曲池、巨骨连线;第2组为天井、肩髎连线;第3组为小海、臑俞连线。在2穴的连线上每隔2寸左右刺1针,一般每线5-7针。每天选用2组,轮流使用。针刺深1寸,垂直刺入,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天1次,7次为1疗程。皮肤针疗法:取七星针,局部用75%酒精常规消毒,给予中度刺激(腕力稍重,局部有潮红,但不出血)。叩刺部位:重点叩刺患部关节、第4--7颈椎、第1-4胸椎两侧,上肢内旋者加肩胛骨内侧缘,每2天治疗1次,4次为1疗程。 疗效标准:参考文献中相关标准,按肌张力减轻程度制定标准。痊愈:肌张力完全恢复正常;显效:肌张力未恢复正常,但肌张力已下降2级;有效:肌张力下降1级;无效:肌张力治疗前后无变化。 经治疗,75例患者中,痊愈49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7%。 上肢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发病率高达80%,多出现在卒中后数天至数周,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内收/内旋,肘、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呈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掌心,前臂旋前,屈腕及手指屈伸困难等,往往造成患者运动障碍、活动和护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治疗痉挛对脑卒中后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