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足常乐 于 2015-6-17 15:48 编辑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aD)是由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导致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定位损害的症状和体征为主,可引起患者明显的记忆力、认知力、思维、计算以及情绪和行为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欧美VaD是仅次于阿茨海默氏病(AD)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痴呆,占老年性痴呆的15% ~20%;而在亚洲,其发病率已超过了AD,日本和中国甚至占到了老年痴呆症病例的50%,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痴呆:一是经临床检查和神经心理学评价确定先前较高认知功能水平有明显下降;二是存在脑血管病。上述2种损害有因果关系,即具备下述1项或2项:①在明确的中风后3个月内发生痴呆;②突然认知功能衰退,或波动样、阶梯样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标准和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SDSVD)。辨证为肾虚髓减证、心肝阴虚证、心脾两虚证、痰浊阻窍证、气滞血瘀证者,各证候满分为30分,≥7分为该证候诊断成立,7~14分为轻度, 15~22分为中度, 23~30分为重度。 病例入选标准:符合中医痴呆和西医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符合痴呆评定标准中轻、中度标准;年龄在50~80岁范围;意识清楚,有足够的视、听觉分辨力接受神经心理学测试;有关症候积分≥7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26分;Hachinski缺血量表(HIS)评分≥7分;受试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对研究人员的观察和评价有良好的依从性。 排除标准: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原因的痴呆;因头部损伤患有认知障碍者;有癫痫病史、脑炎病史或能引起痴呆的其他疾病,如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皮克病等;有明显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与体征,或其他躯体疾病、精神疾病,严重影响神经心理学检测;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符合入选标准的血管性痴呆患者中,肾虚髓减证16例、心肝阴虚证5例、心脾两虚证17例、痰浊阻窍证10例、气滞血瘀证2例。 治疗方法: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治疗。 主穴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颞三针、膻中,中脘,气海、血海、足三里、外关。 辨证配穴 肾虚髓减:取肾经、肝经、脾经井穴(涌泉、隐白、大敦),绝骨;心肝阴虚:取肝经、心经井穴(大敦、少冲);心脾两虚:取心经、脾经、胃经井穴(少冲、隐白、厉兑);痰浊阻窍:取脾经、胃经、胆经井穴(隐白、厉兑、至阴),丰隆;气滞血瘀:取胃经、肝经、胆经井穴(隐白、大敦)。 取穴操作 取穴颞三针:“颞三针”位于头颞部,其中第一针通过率谷穴及角孙穴;第二针通悬厘穴及曲鬓穴;第三针位于天冲穴附近。针具选用华佗牌30号1.5寸不锈钢针灸针。 针刺操作:头穴:平刺,针刺得气后以180~200次/分的频率捻转2分钟,分别在进针后第10分钟、第20分钟行针2次,共留针30分钟。膻中,针尖向上斜刺0.2~0.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0秒;中脘,直刺1.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0秒;气海,直刺0.8~1.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0秒;血海,直刺1. 0~1. 5寸,施大幅度低频率捻转泻法30秒;足三里,直刺0.5~1. 0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0秒;外关,直刺0. 5~1寸,施平补平泻捻转手法30秒;丰隆,直刺0.5~1.2寸,施大幅度低频率捻转泻法30秒;绝骨,直刺0.5~0.8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30秒;相关井穴:浅刺0. 1寸,施平补平泻捻转手法30秒;上述穴位均留针30分钟。 疗程:每日1次,每周针5次,共计6周。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患者生活能力状态(病残程度)的巴氏指数(BI)评分方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中国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评定瘫痪肢体运动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