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89|回复: 1

药线点就疗法治疗眩晕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126

回帖

67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73
发表于 2015-6-25 15: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道至简 于 2015-6-25 15:38 编辑

        眩晕是一种临床症状,内科门诊中以眩晕作为主诉就诊者非常之多,常常见于高血压病、慢性脑供血不足、脑血管意外、梅尼埃病及高脂血症等多种病症。本临床观察所探讨的眩晕是指原发性高血压病所引起且通过降压药物治疗血压平稳但仍有眩晕症状。本院前期在常规西药降压基础上采用辨证应用内服中药及耳穴压籽的方法调治原发性高血压所致眩晕病,能取得一定疗效,但临床发现,尽管血压控制较好,但仍有部分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眩晕症状,从而影响了这一部分患者的生存质量。基于上述原因,本院在前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上再加用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发现其疗效有所提高。现报道如下。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原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年修订版)》:①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 140 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 90 mmHg;②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①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②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65岁;③目前已经应用抗高血压药物且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引起的眩晕;②妊娠高血压及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③因脑血管意外、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④有出血倾向及出血性疾病者;⑤合并糖尿病且血糖控制未能达标者。
       患者均为住院及门诊病人。患者年龄43~65岁,平均(55.7±10.3)岁;门诊病人21例,住院病人29例。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药线点灸治疗
       采用常规西药降压治疗,合理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内服及耳穴压籽疗法。
     (1)中药内服:辨证应用内服中药。①阴虚阳亢证,治以滋阴补肾、平肝潜阳,采用杞菊地黄汤加减,药用:枸杞子12 g,菊花8 g,熟地10 g,山茱萸12 g,泽泻12 g,牡丹皮10 g,茯苓15 g,山药10 g,天麻12 g,双钩藤(后下)10 g;②肝火亢盛证,治以清肝泻火、平肝潜阳,采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12 g,双钩藤(后下)12 g,石决明(先煎)20 g,炒栀子8 g,黄芩8 g,夏枯草8 g,菊花8 g,川牛膝12 g,炒杜仲10 g,益母草10 g,桑寄生10 g,夜交藤10 g,茯神10 g,牡丹皮10 g等;③痰瘀互结证,治以祛痰化浊、活血通络,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生半夏12 g,苍术10 g,白术10 g,天麻12 g,陈皮6 g,茯苓15 g,薏苡仁15 g,桃仁10 g,红花8 g,当归12 g,赤芍10 g,川芎10 g,枳壳8 g,地龙10 g,郁金10 g;④肾气亏虚证,治以补肾助阳,采用肾气丸加减,药用:熟地黄24 g,山药15 g,山萸肉12 g,泽泻10 g,茯苓15 g,牡丹皮10 g,桂枝8 g,制附子(先煎)10 g。每日1剂,水煎服。
     (2)耳穴压籽疗法:①常用穴:耳背沟、肝、心、交感、肾上腺;②备用穴:耳神门、耳尖、肾;③方法:常用穴每次取3~4穴,酌加备用穴,以约7 mm×7mm大小的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之穴,贴紧后并稍加压力,使患者感胀痛及耳廓发热,并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5次,每次10 min,局以部微热微痛为宜。④时间与疗程:每隔1 d换贴1次,每次一耳,双耳交替,每疗程5次。
       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药线点灸疗法。主穴取百会、印堂、四神聪及太冲,配穴:肝火亢盛证配以曲池、风池、合谷,阴虚阳亢证配以三阴交、太溪、涌泉,肾气亏虚证配以气海、关元、肾俞,痰瘀互结证配以曲池、足三里、丰隆。方法: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持药线一端,并露出线头1~2 cm,将露出的线端在燃着的酒精灯火上点燃,右手轻轻来回晃动以闪灭明火,将只有火星的圆珠状炭火星线端对准穴位,顺应拇指的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迅速地将火星直接点按在要施术的穴位上,点按角度必须在30°~60°。一按火灭即起,是为1壮,每穴点灸2~3壮。隔天1次,每疗程5次。
       临床疗效:采用症状疗效判定,其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标准。显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减轻;有效: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或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减轻。
       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中文版(world Health0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和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进行成人原发性高血压的生活质量评分,两者均以改善率作为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显效:改善率≥ 50%;有效:25% ≤改善率<50%;无效:改善率<25%。
       经治疗,50例患者中,显效21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0%。
       眩晕常伴乏力、头胀痛、胸闷心悸、耳鸣、恶心呕吐、烦躁、肢体震颤、失眠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眩晕又是高血压病患者的常见症状,约40%以上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会出现眩晕症状。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肾等脏器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它是我国目前非传染性疾病中患病率最高、心脑血管并发症最严重的疾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长期的高血压可影响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而逐渐导致这些器官的衰竭。中医药在治疗眩晕病中有较好疗效,主要体现在疗效持续时间长,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副作用小。但笔者临床发现眩晕中医治疗仍存在部分患者血压虽然控制稳定且在正常值范围,但患者仍反复出现头晕症状。罗承锋等通过观察亦发现,降压药虽可明显降低血压,但很多患者的眩晕症状并不随血压的控制而得到明显改善或消失。陈震及廖展梅等在临床诊治中也发现,虽然西药可以有效平稳降压,但部分患者血压即使达标,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却无明显改善。由于上述原因,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高血压所致眩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中医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历代中医典籍对眩晕病证的记载颇多。《内经》对其脏腑附属及病因病性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本病证多属于肝的病变。在病因及病性方面,《内经》认为虚乃引起眩晕的主要原因,眩晕多属虚证。如《灵枢·卫气》指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指出的“上气不足”及《灵枢·海论》之“髓海不足”均可导致眩晕的产生。除虚可致眩外,实邪之痰及火亦是引起眩晕的重要原因。如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发病原因之一,采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痰饮所致眩晕。元代朱丹溪明确提出“无痰不作眩”及“头眩,痰挟气虚并火”的痰火致眩学说。纵观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归纳为风、火、痰、瘀、虚五个方面。因此临床诊治眩晕时,须详细分析眩晕病机之虚实,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或补虚,或泻实,或虚实并治,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因此,本临床观察采用中药内服治疗时运用中医辨论治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配合耳穴疗法,所以也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121

主题

126

回帖

67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73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15: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药线点灸是利用麻线炭火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相关穴位,通过对穴位的刺激来调整脏腑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平衡阴阳的治疗目的。百会穴是点灸治疗的主穴之一,该穴位于头顶部,为人体诸阳之会,温灸此穴具有调整阴阳的作用,气血阴阳平衡协调则血压归于平稳正常,头晕头痛等症状缓解。陈树东认为灸百会穴具有祛  风潜阳、清利脑窍、升提气血之功。王涵等亦认为百会穴为治眩晕要穴,灸之既可疏散风邪治外风,又能潜镇浮阳、振奋清阳而可治内风。现代医学认为,通过针刺或点灸的方法刺激头部的百会、印堂、四神聪等穴位,可以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眩晕症状。太冲是药线点灸的又一主穴,该穴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而足厥阴肝经的经脉循行“与督脉会于巅”,经文提示太冲穴与脑有着密切联系。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上病下取”的理论,运用药线点灸太冲治疗眩晕、厥证、郁证等病症,能取得显著疗效。因此观察组能取得较对照组更好的临床疗效。
      药线点灸这一壮医外治疗法,对于患者来说并无多大痛苦,对于医者来说,操作简单,与针刺疗法比,该方法无须留针,能节省繁忙临床工作的工作时间。从本临床观察可以看出,将之应用于高血压病眩晕的治疗,其疗效可靠。因此,值得广泛推广应用。但是,其现代医学作用机制则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2 21:33 , Processed in 0.412895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