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93|回复: 1

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小儿厌食

[复制链接]

98

主题

98

回帖

5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43
发表于 2015-6-26 16: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糖宝 于 2015-6-26 16:27 编辑

   厌食是多发于小儿时期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小儿较长时期食量减少、食欲不振,甚则拒食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若患儿长期不思饮食,甚至出现厌食、拒食,日久则气血生化乏源,从而导致乏力、精神疲惫、抗病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还可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目前,现代医学主要通过原发病治疗和补充锌剂、服用促进胃动力药、补充肠道微生态制剂等来治疗小儿厌食症,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仍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所在单位在中医辨证应用中药基础上运用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患儿均为住院和门诊的小儿厌食症患儿,年龄:1岁 以下13例,1~3岁21例,3~7岁13例,7~12岁3例;病程1.2~16.5个月,平均(6.1±1.8)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    患儿持续2周以上食欲下降,且食量较正常量减少1/2以上,并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导致的厌食。中医诊断标准:(1)长期食欲减退、不振,而无其它导致厌食的疾病。(2)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3)有不当喂养或饮食不节史,如无定时定量喂食或进食,过食肥甘厚味和生冷之物,零食过多,偏食。
       中医辨证标准:脾失健运证:面色正常或面色少华,不思饮食或挑食、偏食,甚则拒绝饮食,恶心,暖气,形体偏瘦,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舌苔白或薄腻,脉细尚有力。
       胃阴不足证:不欲进食,口干饮多,皮肤干燥,大便秘结不下,舌红少津,舌苔薄少或花剥,脉细。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厌食甚至拒食,形体偏于瘦弱,易于疲乏无力,汗多腹胀,大便稀薄或夹杂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舌苔薄少,脉细弱。
       纳入病例标准:(1)符合本病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2)1~12岁患儿。(3)家长同意。
       病例排除标准:(1)不能排除其它系统原因导致的厌食者。(2)过敏体质、对本治疗方法不能耐受或过敏者。(3)合并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者,如肝、肾、心血管、脑血管和造血系统及精神病患者。(4)不符合纳入病例标准,未按规定方法用药治疗,或病例资料不全等影响安全性或疗效判断者。
治疗方法: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采用内服中药治疗。(1)脾失健运证,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苍术6 g,陈皮2 g,枳壳2 g,藿香2 g,炒神曲6 g,炒麦芽6 g,焦山楂6 g。(2)胃阴不足证:养胃增液汤加减:沙参6 g,麦冬6 g,玉竹6 g,石斛6 g,乌梅3 g,白芍6 g,炙甘草2 g,焦山楂6 g,炒麦芽6 g。(3)脾胃气虚证:异功散加减:太子参 6 g,炒白术6 g,茯苓6 g,炙甘草2 g,陈皮15 g,佩兰6 g,砂仁2 g,神曲6 g,鸡内金6 g。水煎服,每日1剂。5日为1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
       在此基础上加用药线点灸。(1)点灸取穴:谷线穴、四缝穴、足三里穴、百会穴等。(2)方法:采用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推广中心使用得采用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苎麻线。医者一手拇指和食指捏住距苎麻线线端1~2 cm处,在酒精灯上直接点燃此1~2 cm的苎麻线线头,轻轻甩灭线头的火焰并迅速将有火星的线头对准穴位,直接点按于所取穴位上,1次为1壮,每个穴位点灸3壮,均用补法。每日施灸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3)注意事项:点灸后局部可有灼热感或痒感,嘱患儿家长注意不能让患儿用手挠抓,以防局部破损引发感染。
       疗效标准:(1)痊愈:经治疗后,患儿食欲和食量均恢复到正常饮食的水平。(2)显效:经治疗后,食欲有明显的恢复,食量也恢复到正常饮食水平的3/4。(3)有效:食欲和食量均有所改善,但食量未恢复到正常饮食的3/4。(4)无效:食欲和食量均无明显改善。
       经治疗,50例患者中,痊愈18例,显效2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
       厌食症是小儿时期的多发病、常见病。引起本病的病因较多,以平素饮食不节或喂养方式不当最为多见,以及与长时期的偏食、挑食密切相关。壮医同样认为本病的发病与饮食结构和喂养方式有关,并认为还与外感暑湿、湿毒有关。西医认为与喂养不当有关,并且还认为与一些疾病,如肝炎、消化性溃疡、肠炎、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不足等有关,以及与长期服用磺胺类药物、红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和气候因素、精神因素等相关。临床上,食欲不振、食量明显减少为小儿厌食症早期的表现,一般无其他明显的症状,经早期有效的治疗,预后比较好。但小儿时期脏腑娇嫩,脾胃脆弱。本已脆弱的脾胃,加之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如果出现长期食欲不振,且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必严重伤及脾胃,加重机体气血生化不足,致使营养严重不足,抗病能力随之下降,而易使小儿罹患他病,不利于正常的生长发育。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小儿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十分重要。


98

主题

98

回帖

5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43
 楼主| 发表于 2015-6-26 16: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以脾胃不和、纳化失职为主要病机。针对小儿厌食的基本病机和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周健铖等,江育仁提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治疗原则。因此,治疗上以运脾开胃为主要原则。小儿厌食在壮医中属“谷道病”的范畴,以谷道功能失调或虚弱,调节化生枢纽功能失职为主要病机,治疗上着重于调气,而不在补。这与中医强调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治疗思想完全一致。本临床观察中,观察组在对照组中医辨证论治内服中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壮医药线点灸共同发挥调节脾胃运化之效。谷道、水道、气道、龙路、火路五条关键的道路是壮医针灸三道两路系统理论的内涵和基础,三道两路系统能联结人体的上、中、下三部,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使三部之气生生不息。壮医药线点灸三道两路的内涵和运动变化规律理论治疗疾病,其通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快速刺激体表穴位,通过三道两路系统来传导信息,从而调节人体的上、中、下三部气血归于制约和生化的平衡,使病变的脏腑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其中谷线穴位于上腹部,有七穴,体表投影位于腹内脏器胃的位置,具有通调水谷两道、和胃健脾的功效。而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又为胃腑之下合穴,最善于调理脾胃、补脾胃之不足,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记载:“荣输治外经,合治内脏”。百会穴为诸经脉之气的会聚之处,能贯穿周身的阴阳脉络脏腑。谷线穴、足三里穴、百会穴三穴配合,取人体的上、中、下三部之意,使脾胃气血归于平衡。四缝穴是临床治疗小儿厌食的经验穴,又是特效穴,早在《针灸大成》就指出:“四缝三棱针出血,治小儿猢狲劳等证”。现代研究表明,食欲的调节与食欲调节因子(抑制食欲因子Leptin、食欲促进因子NPY等)有关。而针刺四逢穴能有效促进促人生长激素腺释放肽(Ghrelin)、食欲促进因子NPY的分泌,抑制瘦素(Leptin)产生,从而提高小儿食欲。但对于患儿,针刺四逢穴有创伤且疼痛较剧烈,不易于患儿及患儿家长的接受。药线点灸具有操作时间短,疼痛轻微,局部仅留有红晕的特点,且能通过局部快速的点灸,使热力和药力深达穴位,发挥其温和而持久的良性物理刺激作用,促进食欲调节因子的调节。将中药内服与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合而用之,既可以借助中药运脾、助脾之效,以解小儿脾气之困,使小儿清灵脏气得以恢复,脾胃正常功能得以复健,又可以发挥药线点灸对经络和食欲调节因子的调节作用。因此,观察组能取得较对照组更好的临床疗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患儿家长的积极配合也必不可缺。小儿厌食症一部分原因由于家长对子女的过度溺爱,唯恐喂养不够、营养不足,而这种心理往往导致小儿饮食无节制,最终损伤脾胃。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喂养知识,及早配合医生纠正不良喂养方式,正确合理的喂养才更有利于小儿的生长发育。
      从本临床观察结果可以看出,中医辨证运用中药配合药线点灸疗法,是治疗小儿厌食症行之有效的方法。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及操作得法,该方法具有器具简单、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疗效快、经济实用、而且易被患儿及患儿家长接受等诸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3 12:33 , Processed in 0.36965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