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89|回复: 1

艾灸抗炎的作用机制

[复制链接]

94

主题

92

回帖

5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16
发表于 2015-7-9 16: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经络养生 于 2015-7-9 16:28 编辑

       温通是艾灸治疗的效应特征和主要作用之一,“以通为用”是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基础,经络疏通、气血通畅是生理状态的基本表现。通经脉、调气血,以通为用是针灸治疗的根本原理。艾火燃烧的温热刺激是艾灸治疗产生效应的根本动因,以“温”促“通”是艾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效应特点。
       炎性反应“红”“肿”“热”“痛”的特征是典型的气血运行阻滞的表现,而功能障碍的炎性反应内在特征与传统理论中关于气机失调、经脉阻滞的病理内涵相符合。理论研究发现炎性反应(尤其是慢性炎性反应)的分子机制贯穿于诸多疾病的病理,炎性反应被认为是重要的疾病共同通路。因而,艾灸抗炎的科 学内 涵 也 进 一 步 被 揭 示:炎性反应是艾灸治疗的主要病理基础,抑制炎性反应损伤是艾灸治疗的主要效应途径。艾灸“温通”效应是针对炎性反应的功能障碍、气血阻滞状态而发挥治疗作用。
      艾灸抗炎的普遍性
      艾灸抗炎的普遍性效应是其临床治疗作用广泛性的基础,艾灸不仅治疗炎性疾病,也通过抗炎机制治疗疾病。既表现在现代灸法适应病谱的多种疾病,也反映于自古至今的医疗实践,病种涉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代谢性系统疾病,以及感染、肿瘤等。
       从艾 灸 适 应 病 谱 分 析:灸 法 适 应 病 谱 涵 盖364种 疾病,分析发现艾灸疗效与抗炎作用相关:①艾灸可有效治疗炎性疾病的炎性反应,包括桥本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等。②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项目研究表明,艾灸对炎症性肠病、浅表性胃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的临床疗效,揭示了其抗炎机制。③艾灸通过抗炎机制 治疗 疾 病,可 以 降 低 腰 神 经 根 受 压 大 鼠 模型局部炎性因子含量,降低创伤性膝关节炎模型兔血清中的炎性因子含量,减轻关节软骨损伤程度;艾灸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降低细胞的炎性应激,有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艾灸显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有效降低复发率;预先艾灸能够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预防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炎性反应、保护神经元。
       艾灸抗炎的古代实践证明,传统理论多以“郁”“瘀”立论说明艾灸“火郁发之”的温经通络、活血化瘀功效。古代文献中常用艾灸法治疗外科实热阳证,《千金方》记载艾灸治疗疔肿、火疮、发背、痈疽等感染性疾病。《备急灸法》除诸发、痈疽之外,肠痈、霍乱、喉痹等感染性病症位于全部所列举病种中的第一位,且所占比例最大。
       艾灸抗炎的特异性
       艾灸对炎性疾病的特异性治疗作用
      (1)炎症性肠病。隔药灸明显改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显著抑制结肠黏膜组织白介素-8(IL-8)、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并且显著降低结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其受体的表达,减轻肠道炎性反应,恢复肠上皮屏障损伤;隔药灸治疗克罗恩氏病(Crohn’s   disease,CD)近期有效率达72.7%,明显改善C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的炎性病变和异常的组织结构,显著降低血清TNF-α含量。温和灸、隔药饼灸均可降低CD模型结肠上皮细胞TNF-α及其受体水平,促进或调节结肠上皮紧密连接咬合蛋白、闭合蛋白和闭锁蛋白及其mR-NA表达,达到修复/保护肠上皮屏障损伤的目的。
     (2)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一项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证明艾灸改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实验研究表明,艾灸具有抗炎消肿和保护靶器官/组织(滑膜、关节软骨)的作用,机制研究说明疗效与艾灸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增加抗炎因子的水平表达相关。
     (3)强 直 性 脊 柱 炎。长 蛇 灸 有 效 地 缓 解 强 直 性 脊 柱炎临床症状,同时显著降低血清致炎因子含量水平,增加抗炎因子的表达,从而调节和控制炎性反应,减轻炎性损伤。
       热证可(贵)灸的抗炎内涵
       “ 热证可(贵)灸”实验研究揭示了艾灸抗炎的效应实质。通过观察炎性反应、细菌与病毒感染等5种“热证”大鼠模型的艾灸疗效,结果发现艾灸有抗炎、抗细菌和抗病毒感染作用:①艾灸对急性、亚急性、慢性炎性反应,尤其是中后期炎性反应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抑制急性炎性反应的渗出和水肿,抑制炎性反应中后阶段的肉芽组织增生。相较针刺,艾灸对慢性炎性反应期“热证”大鼠模型的抗炎作用尤为显著。②艾灸不但能抑制细菌感染性“热证”大鼠模型的炎性反应过程,而且还能促进炎性反应消散和破损灶的修复。③艾灸有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作用,改善微循环障碍。④艾灸能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与释放:降低动物模型炎性细胞因子含量,抑制组织源性炎性递质组胺、5-羟色胺作用,减轻或缓解炎性反应。
       艾灸抗炎的整体性
       艾灸抗炎的整体性体现在艾灸可以作用于炎性反应的起始、中间、终末诸多环节。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是慢性炎性疾病。通过对艾灸改善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的抗炎效应及其相关机制的系统研究发现:艾灸对炎性反应的4个基本反应通路均具有治疗作用:①致病因素(indu-cers):抗慢性炎性反应的最关键措施是排除致炎因素长期的持续性刺激、阻断其后续效应。血脂异常是AS的常见致病因素。艾灸可以调节体内脂质代谢,对兔高脂血症合并AS模型的实验也表明艾灸可以调节血脂及脂蛋白代谢,从而起到排除动脉硬化致炎因素长期持续性刺激、抑制炎性反应的启始环节的作用。②传感器(sensors):Toll样受体(TLRs)是炎性反应中最主要传感器。隔药饼灸抑制主动脉TLR4活性及其mRNA表达,延缓高脂饮食导致的动脉硬化形成。③炎性介质(mediators):温和灸、隔药饼灸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调节炎性介质。④靶器官(target tissues):内皮损伤是高脂血症与AS发生的中间环节。艾灸保护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同时保护动脉壁内膜、中膜平滑肌,机制与激活内皮细胞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的蛋白表达相关。
       艾灸抗炎的双向性
       艾灸对炎性反应的双向性调整作用:炎性反应不足引起免疫缺陷导致感染与肿瘤,炎性反应过度则引发类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氏病、动脉硬化、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脑缺血等。艾灸表现出对炎性反应的双向性调节:①过度:上文已经列举了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氏病、动脉硬化、脑缺血的疗效;②不足:“热证可(贵)灸”研究证明艾灸抗细菌和抗病毒感染作用。艾灸神阙穴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与其提高血清IL-2、IL-12水平,增强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杀伤活性有关。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具有极强的体内外杀伤同种肿瘤细胞的作用,艾灸血清从细胞增殖和表型两方面促进TIL的生长。
       灸法抗炎的可能性机制———与温热觉感受相关TRPV通道蛋白相关
       感受温热刺激的TRPV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家族(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subfamily,TRPV)是哺乳类动物温度感受密切相关的离子通道,TRPV亚家族有6个成员,其中TRPV1、TRPV2、TRPV3、TRPV4主要感受温热觉刺激,相应被激活的温度阈值分别为:TRPV1>43℃、TRPV2>52 ℃、TRPV3>33 ℃、TRPV4>27 ℃。TRPV1和TRPV2在伤害性热刺激的痛觉感受中起核心作用,TRPV3和TR-PV4感受温和热刺激。TRPV家族成员感知和调节温度,既是灸法产生温热觉刺激的初级传入的启动机制之一,又包涵在灸法效应的机制之中。


94

主题

92

回帖

5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16
 楼主| 发表于 2015-7-9 16: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灸皮肤温度与TRPV通道蛋白激活温度相当
       艾灸时皮肤温度因灸材、隔离物、施灸距离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①人体检测:2g艾绒隔物灸时皮肤接触面温度最大值为57℃左右,0.5g艾绒燃烧至热痛不能忍受时皮肤温度为45.2℃左右,隔姜灸、着肤灸、悬灸,皮肤温度的高峰值为45.2℃~45.5℃。关元温灸盒灸施灸距离为4cm时,皮肤温度平均超过44 ℃;3cm时,温度在44 ℃~49℃。足三里温和灸施灸距离为4cm时,皮肤温度为44℃~45.1℃之间;3cm时,皮肤温度为46.1℃~47.8℃。②动物实验:测定高脂血症模型鼠“足三里”穴位隔姜灸6壮、9壮的穴位局部温度分别为43.22 ℃、44.05 ℃;温和灸“神阙”10min、15min,穴位局部温度分别为42.31℃、42.64℃。
       TRPV与炎性反应相关
       炎性反应时释放的许多炎性介质都能够与TRPV1发生相互作用,并且通过各种不同的信号通路来调制TR-PV1的活性。TRPV1敲除小鼠导致过度炎性反应,强化LPS诱导的脓毒症,意味着TRPV1起到抑制脓毒症损伤和局部向全身性炎性反应状态过渡的保护作用。TRP通道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人类心血管系统的异常,TRPV1可以通过抑制炎性反应和异常的组织重塑防止梗塞灶扩大和心脏损伤。TRPV1缺陷鼠显示出抗炎神经肽的不足,说明TRPV1通过释放感觉神经肽在炎性反应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TRPV1通过调节结肠神经源性炎性反应并预防结肠癌,而遗传上缺乏TRPV1在末端结肠显示出肿瘤较高的发生率和数量,同时IL-6和IL-11表达增强,炎性细胞向肿瘤的浸润增加。TRPV2调节巨噬细胞、促进炎性调节因子的 释 放,并 在 加 强 吞 噬 作 用中 作 用 关 键。TRPV3和TRPV4与胃肠炎性反应存在相关性,TRPV4是关节炎性反应的重要标志。
       艾灸抗炎与TRPV相关
       炎症性肠病大鼠动物模型肠黏膜TRPV1mRNA和蛋白表达较正常组增强,肥大细胞数显著增多,TRPV1蛋白及mRNA水平与肥大细胞数量之间呈正相关。实验性UC模型大鼠结肠及下丘脑TRPV1增加,麦粒灸可以降低UC大鼠结肠及下丘脑TRPV1的表达。
       “伟哉艾灸之力,诚非其他药石所能及”是从临床实践得出的对灸法宏大效力的感叹;“针之不为,灸之所宜”的潜台词是灸法效应更为广泛。所以,灸法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与科学研究的价值与空间。炎性反应既是医学临床与科研的经典课题,也是医学发展面临的新挑战,目前缺乏十分有效的控制炎性反应的方法与手段。关于灸法的研究已经证明艾灸抗炎的普遍性、特异性、整体性和调节炎性反应的双向性,从而基本明确炎性反应、尤其是慢性炎性反应是艾灸温通效应的关键病理基础,抗炎作用是艾灸温通效应的主要机制的基本原理。炎性反应是人类重要的疾病共同通路,因此,以艾灸抗炎效应的基本原理为起点,借助于TRPV通道蛋白的研究方向,灸法将在更广阔的疾病预防与治疗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3 19:44 , Processed in 0.253837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