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健康是福 于 2015-7-13 16:43 编辑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是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点的慢性炎症,是正常组织向胃癌过渡的中间状态。笔者近几年来采用穴位埋线治疗CAG,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患者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2~21年,平均9年。符合以下诊断标准:临床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胃镜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试行方案》执行。 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及其有外科情况的患者。②年龄在15岁以下,或6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④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治疗方法:穴位埋线治疗:选定双侧足三里、脾俞、胃俞、上巨虚、下巨虚,中脘穴,穴位处常规消毒,用专用埋线针将长10mm医用羊肠线线段埋入穴位处皮下脂肪层或肌肉层中,每2周1次,总疗程6个月。 疗效标准:临床疗效评估 治疗前,治疗6个月参照《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对患者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胀痛或烧灼痛、食欲不振、嗳气、泛酸、恶心、口干口苦等十大症状,根据无、轻、中、重度分别记0、3、5、7分。疗效评分=(治疗前证候总积分-治疗后证候总积分)/治疗前证候总积分×100%。根据疗效评分制定临床显效、有效、无效3级标准。显效:疗效评分达到75%以上;有效:疗效评分达到50%以上;无效:疗效评分在50%以下。 胃镜下疗效评估:胃黏膜病变程度评价参照《全国慢性胃炎专题分类标准》。0分:黏膜正常;1分:细颗粒,血管部分透见,单发或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2分:中等颗粒,血管连续均匀透见,多发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3分:粗大颗粒,皱襞消失,血管达表层,弥漫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痊愈:积分降至0分;显效:积分降至1分或降低2分;有效:积分降低1分;无效:积分无变化或增加。 胃黏膜组织病理变化 并用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会议标准和新悉尼评分法,观察黏膜炎症、炎症活动程度、腺体数目、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分别评为0、1、2、3级。 显效:活动性炎症消失或炎症级别改善2个级别;黏膜萎缩改善2个级别以上,或改善2个级别同时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轻度改善;或黏膜萎缩改善1个级别同时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改善和消失。有效:活动性炎症级别改善1个级别;黏膜萎缩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三者之一有轻度改善。无效:病理无改善或加重。 从临床疗效来看,65例患者中,显效54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78.5%,总有效率为96.9%;从胃镜下的疗效比较来看,65例患者中,显效45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显效率为69.2%,总有效率为89.2%;从胃粘膜组织病理疗效来看,65例患者中,显效40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显效率为61.5%,总有效率为84.6%。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其病因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或肝郁气滞,胃失和降,胆汁反流入胃;或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以致湿热内蕴,灼伤胃膜;或气机阻滞,血流不畅,胃失濡养,致黏膜灰白,黏膜下血管显露。其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纳运失常,生化乏源,气机失畅,痰湿内蕴,久之胃络自痹,气血运行受阻,胃失荣养,渐而黏膜萎缩。不少学 者 采 用 针灸、电 针、穴 位 埋线 等 方 法 对CAG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认为针灸能调节免疫功能、清除幽门螺杆菌、清除超氧阴离子攻击、调整胃肠蠕动、调节胃肠激素分泌、逆转或延缓胃粘膜萎缩趋势等。 穴位埋线是在《灵枢·终结》“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纳而久留之”的理论指导下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而产生的,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应用微创技术将生物可降解蛋白线体埋入人体相应穴位,对机体产生有益的生物化学刺激,通过这样一种机械、物理、化学的综合作用来调动机体本身固有的调节机能,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脏腑,调整阴阳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研究选用中脘、双侧胃俞、脾俞、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为主穴进行埋线治疗。针灸学认为中脘为胃之募穴,脾俞、胃俞为脾胃之背腧穴,是脾胃之经气汇聚和输注之部位,俞募相配,以通经活络,和胃降逆,治胃腹之疾;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为胃经、小肠经、大肠经合穴,“合治内腑”,上三组穴位埋线,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健脾益胃,且胃、肠为腑,实而不满,以通为补,上巨虚、下巨虚配三里能通调肠胃、增加胃肠蠕动能力。已有动物试验研究证实,针刺以上部分穴位,能改善胃粘膜血流量,抑制H+的逆向弥散,减少Na+的净流出量,增强胃粘膜屏障功能,增加胃泌素的分泌,降低胃动素的分泌,调节胃肠激素水平,促进受损胃粘膜的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