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道至简 于 2015-7-14 16:47 编辑
“靳三针”以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靳瑞教授之名而设,被誉为“岭南针灸新学派”。“靳三针”运用于临床治疗各类疾病,效果显著,深得众多针灸人崇尚,但很多 人 对 该 疗法 还 缺 乏 全面、正 确 的 认识。“靳三针”作为一种针灸技术,并非“每次只取三个穴,只扎三针,治疗三次就有效”,要充分了解其丰富的学术内涵,需要有扎实的中医针灸辨证基础,理解各三针穴组的组穴原理、配穴方法,并熟练掌握独到的入针、行针和补泻手法,同时突出“靳三针”在临床治病中注重“治神调神”的特色。现将“靳三针”的学术内涵总结如下。
“靳三针”的组穴特色
针灸治病的选穴,不离局部、远部及随证选穴的原则,而选穴的运用又不离主穴及配穴两类。事实上,所有的“三针”穴组均作为主穴而设,临证还需辨证配穴。
根据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组合局部三针穴组对于局部病变(如五官、颈肩腰腿及四肢关节)比较突出的病症,在病变部位周围或其上、中、下或前、中、后三部各选一穴来组穴,着重于突出穴位局部的治疗作用。此类穴组有眼三针、鼻三针、面瘫针、面肌针、叉三针、褐三针、耳三针、突三针、颈三针、腰三针、坐骨针、肩三针、膝三针、踝三针等。例如鼻三针,是由迎香、鼻通和印堂三穴组成,且每个穴都可对鼻部起到局部治疗的作用。如果将鼻分成上、中、下三段,位处上段的印堂穴为督脉所过,可以起到振奋阳气的作用(鼻疾,症见打喷嚏、怕风、易感冒出汗等症状,多属肺气虚、阳气虚);鼻通穴位于鼻的中段,为经外奇穴,顾名思义,有通畅鼻窍的作用;在鼻下部的迎香穴,位于鼻翼旁,善通鼻气,专治不闻香臭,是治疗鼻疾的要穴。三穴组合成“鼻三针”,临床上常作为治疗鼻疾、肺系病症的主穴。
根据脏腑经脉相关理论组合治疗内景病之三针穴组
中医所说的“内景”指的是在内的脏腑。治疗脏腑病变,主要选用与该脏腑相关的特定穴。中医所讲的脏腑,是肉眼看不到的,它指的是人体机能各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功能体。比方说“心”,不是西医所指的器官,而是中医学范畴的“心神”。经络系统中的每一条经脉都有相对应的脏腑与之相连属,并随着经脉在人体内的循行,可与多个脏腑发生联系,专治脏腑功能失调类疾病,如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与多个脏腑经脉相关联。“靳三针”中的胃三针、胆三针、肠三针、尿三针等组穴就是根据脏腑经脉相关理论来组合的,又称之为“内景三针”。如胃三针由中脘、内关、足三里穴组成,中脘为胃之募穴,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胃腑下合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并属八脉交会穴,专治“心、胸、胃”病症。因胃与脾相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通过调理脾胃又能对五脏六腑起到治疗作用。又如肠三针由关元、天枢、上巨虚3个穴组成。从字面上看,肠三针是治疗肠道病的,而从中医学理论来看,它治疗的是中医所谓“腑”所主的相关疾病。大肠主津,可传化糟粕,如果大肠功能失调,会导致皮肤干燥不润,要滋润肌表,就要调理大肠的功能,从而化生津液;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功能正常,肺司呼吸及输布津液之功能自然顺畅;小肠生血,分清泌浊,饮食的精华部分到了小肠,清的变成血液,浊的变成尿液。肠三针在任脉和胃经上,阴中之阴为任脉,阴中之阳系胃经,两经均具有生血的功能,所以肠三针治病的范畴可以涉及呼吸、消化、血液、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疾病。
根据经络理论组合调心神之三针穴组
中医所指的“心神”,包含“心”所主之神和“脑”所主之元神。在“靳三针”穴组中,手智针和足智针就是针对这两者而设。手智针位于手掌,由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代心受邪)荥穴劳宫、络穴内关组成,专治由于心经、心包经病变所致心神不宁、心烦懊恼等病症。足智针位于足掌,由涌泉、泉中、泉中内3个穴位组成。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为肾经经气始发之处,是肾经的“泉眼”。《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此处所言“足心”,乃足掌心,与手厥阴心包经劳宫穴的定位相呼应,应在足底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中点连线的中点,正好是足底凹陷最明显处,靳老将该处形象地命名为“泉中”穴。在泉中与然谷之间的经脉所过处,即泉中向内旁开约0.5寸处再取一个“泉中内”穴。按照“头上有病足下取”这一传统选穴法,单独针刺涌泉疗效固然好,但显得力量单薄,若顺着肾经经气循行的方向,在其路径上增加“泉中”和“泉中内”两穴,与涌泉具有明显的协同加强作用。足智针专门用于治疗由于元神病变所致神志类病症,如中风后遗症、失眠、眩晕、抑郁、健忘、痴呆、多动、弱智、自闭等。
根据经络腧穴属性组合治疗阴阳病证之三针穴组
任督二脉总督阴阳,十二经脉及其关联脏腑分属阴阳,阴阳两类经脉统主脏腑、表里、内外病证。此类穴组有手三针、足三针、阴三针、阳三针、痫三针等。手三针由手阳明经曲池、合谷穴及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组成,《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手三针统泻手三阳阳经之火热,专门治疗阳热在外、病变于腑之病证,如荨麻疹、温热病、痤疮、头面疾患、肢体失衡属阳急阴缓或阴急阳缓者。
足三针由足三里、三阴交及太冲穴组成。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因为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腹部,性属阴,所以足三里要当成阴穴看,《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曰:“阴阳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肝主藏血,正所谓肝肾同源,所以太冲也是性属阴的腧穴;三阴交穴是足三阴经交汇之处,性极阴,所以脾经、肝经、肾经这3条阴经结在一起,专治脏病、阴证、血证、虚证、肢体失衡属阳急阴缓或阴急阳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