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97|回复: 1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

[复制链接]

94

主题

92

回帖

5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16
发表于 2015-7-27 15: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经络养生 于 2015-7-27 15:57 编辑

        "中风"属于中医内科中危重证候之一,本病治疗后常遗留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其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高、治愈率低、致残率高,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通过采用眼针与针药结合的方法,共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患者年龄 3582 岁,病程 1 月~1 年。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半身不遂或半身麻木,言语不利或吞咽困难,口舌歪斜,偶伴头晕、头痛,性情烦躁不安或郁郁少言,或寐差、或便秘、或小便不利,舌质暗红带紫,或红绛、舌有瘀斑,苔薄白、白腻、黄或黄腻、或少苔,脉象多弦,或弦滑、弦细。

      治疗方法:针药治疗+眼针治疗

      ①针刺治疗    针刺取穴:主穴:百会穴、患侧肩髃穴、患侧手五里穴、患侧曲池穴、患侧手三里穴、患侧外关穴、患侧合谷穴、患侧后溪穴、患侧环跳穴、患侧风市穴、患侧血海穴、患侧委中穴、患侧承山穴、患侧阳陵泉穴、患侧足三里穴、患侧绝骨穴、患侧解溪穴、患侧昆仑穴、患侧太冲穴、患侧至阴穴。配穴:十指僵硬者配患侧八邪穴;足内翻者配患侧金门穴;足外翻者配患侧然谷穴、患侧照海穴;言语不利或吞咽困难者配金津穴、玉液穴;神识欠清者配人中穴。针法:患者取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采用 1.01.5 寸毫针针刺上述各部位诸穴,其中肩髃穴、手五里穴、手三里穴、环跳穴、风市穴、血海穴、承山穴以 4 寸长针采用芒针针刺法进行针刺,针感以有酸、麻、胀为度,环跳穴要以患者有触电感,从臀部窜至脚趾为宜,手法采用补虚泻实法;针刺治疗每日或隔日 1 次,留针 30min/次,10 次为 1 个疗程。

      ②中药治疗:中药以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加减组成,组方:生地20g、当归 12g、赤芍 12g、川芎 12g、桃仁12g、红花 12g、桔梗 10g、醋柴胡 10g、枳壳 10g、川牛膝 12g、黄芪 40g 地龙10g、全蝎 6g、、三七粉 3g、天麻 15g 中药 1 /d,水煎去渣温服,早晚各 1 次。随症辨证加减,阴虚肝阳上亢者加炙龟板 30g、炙鳖甲 30g、钩藤 30g、石决明30g;寐差者加合欢皮 30g、夜交藤 30g、酸枣仁 30g;痰盛者黄芪减为 15g、加炙南星 6g、白芥子 6g、白附子 6g、川贝母 6g;便秘者加生大黄 10g、芦荟 1g

      ③在针药结合的基础上,行体针时再同时予以眼针治疗。 眼针取穴:双侧上焦区穴、双侧肝区穴、双侧肾区穴、双侧心区穴、双侧脾区穴。针刺方法:眼针采用 0.5 寸的毫针,针刺时施术者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起眼周皮肤,目的是把患者眼周围皮肤与眼球轻轻隔离,以免针刺时刺中眼球,然后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持针柔和有力的快速、准确刺入眼针穴位,眼针针感多酸、重,注意眼针不行手法。 1 /d 或隔日次,留针 30min/次,10 次为 1

疗程。

      疗效评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愈:症状消失,患者肌力基本恢复,生活能自理,语言清晰;有效:症状减轻,身体功能部分恢复,肌力在原来基础上增加 1 级或以上;无效:症状、患侧肌力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

      治疗组 102 例中,基本痊愈 46 例,占 45.10%;;有效 51 例,占 50.00%;无效 5 例,占 4.90%;总有效率为 95.10%



94

主题

92

回帖

5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16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5: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相似。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从而产生风、火、痰、瘀,进而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通评虚实论》曰:"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可见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皆可导致肝风内动、肝阳化火、痰热内蕴、瘀血阻滞,从而导致本病。 可见本病病性多为虚实夹杂,其病位在脑,涉及到心,然与肝、脾、肾也密切相关。

       正气亏于内,则邪气侵于外;劳累过度,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上逆;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导致痰热内盛;郁怒伤肝,引动心火。 以上诸因导致气血逆乱,发为本病。 肝在五行属风,可见本病与肝关联甚深,加上肝藏血,所以中药以血府逐瘀汤舒肝调理气血,气血调和则经脉不乱,以黄芪补虚,正气足则邪不可干,生地、当归补肾补血,再以川牛膝引血下行,带动龙雷之火潜于下,以桃仁、红花、三七等药活血化瘀,则瘀血去新血生,《本草纲目》曰:"天麻为治风之神药",故配以天麻、地龙、全蝎等药息风止痉;对于肝阳上亢者则配炙龟板、炙鳖甲以滋阴潜阳;寐差者加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大便不畅,腑实不通,则使得浊邪上扰神明,故以大黄、芦荟通便泄邪。本病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气血上逆于脑,而肝气最易上逆而行,加上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所以本病在针刺取穴时多以肝胆经穴和阳明经穴为主,诸如肩髃穴、曲池穴、外关穴、环跳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解溪穴、太冲,百会穴位督脉与膀胱经的交会穴,为诸阳之会,可调整机体诸阳之气,开窍醒神,故亦针之,使其正足风息、热清、痰化、瘀通,气血得以调和,脏腑经络得以荣养。 又因本病发生与肝、心、脾、肾有关,而且病位病及在上、下肢体,加上眼针所言之八区十三穴与经络有表里关系,故予以微针之眼针疗法,针刺患者双侧之肝区、心区、脾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诸穴,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本研究结果不难看出在针药结合的基础上再配以眼针治疗,其效果非常显著。 故在临证时建议采用眼针与针药诸法合用,以平肝潜阳,调和气血,达到治疗效果。另外,要劳逸结合,平心静气,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忌食油腻肥甘及过度辛辣走窜之品,严禁过度饮酒,多食蔬菜容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1 23:37 , Processed in 0.19060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