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临床常见疾病,属于中医学“面瘫”的范畴。 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共同向一侧歪斜。 本病多因人体自身正气不足或过劳,致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同时外邪乘虚入中面部阳明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经筋功能受损,筋肉失于约束。笔者采取丛刺阳明经筋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病例来自医院针灸门诊及针灸一病房的患者,诊断标准依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患者患病前常有着凉、冒雨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有面部或耳后不适等前驱症状;周围性面瘫,可伴有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少数伴耳部疱疹、听觉过敏等。 纳入标准须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且发病在7 到20天之间。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如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合并肝、肾、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病及精神疾病者。 治疗方法:主穴:阳明经筋(太阳穴至阳白穴段、下颌角至口角段、耳前至鼻旁段,即角支、頄支、耳支)。 针刺方法:常规消毒针刺部位。取仰卧位。 阳白穴针尖向下与表皮成 15°,分别在阳白穴左右各0.5寸针刺,角度与阳白穴一致。 进针 0.5 ~1寸左右,太阳穴向后斜刺,其余针沿经筋走形每隔 0.5 寸向阳白穴方向斜刺;阳明经筋下颌角至口角段采用多针斜刺浅刺对刺,两针之间间隔0.5 寸,先沿经筋走形扎一排,然后在每针左右各0.5 寸处再扎一针,方向角度同前;耳前至鼻旁同样多针斜刺浅刺,针尖向鼻旁,在下颌角处针尖向口角处,同时口角处针尖朝向下颌角处,其余各针也呈对刺排列,然后左右各0.5 寸再各扎一针;按经筋走行,上嘴唇上及下嘴唇下两处向下颌角方向斜刺,其余针的进针方向同前,以上各穴均用平补平泻法,手法应轻,得气为度,留针25min。 所有患者采用同样的32 号(0.28mm)1.5寸不锈钢毫针,每天针刺治疗1 次,针刺6天后休息1 天,以7天为1 个疗程,3 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观察指标: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根据h -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分别于初诊及疗程结束时记录病情分级情况。 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要求病人于发病7 ~10 天内及治疗结束后分别行面神经运动传到潜伏期及波幅的检查,首诊病程超过10天者,于首诊当日进行检查。首次检查分别记录患侧及健侧口轮匝肌处面神经运动传到的潜伏期和波幅;末次检查只记录患侧口轮匝肌处面神经运动传导的潜伏期和波幅。 疗效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制定。痊愈:面部表情正常,双侧额纹、鼻唇沟完全对称,蹙眉、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无漏气,进食时齿颊间无食物残渣,说话及笑时口角无歪斜;好转:双侧额纹、鼻唇沟基本恢复对称,眼闭合欠实,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笑时口角略不对称;无效:经治疗未达到上述标准。 经治疗,30例患者中,治愈25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