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康复交流 于 2015-8-4 15:52 编辑
便秘可分为原发性便秘及继发性便秘,中风后便秘的发生属于继发性便秘的范畴。研究显示,脑卒中后3 天便秘的发生率为 75.6%。另有文献报道,脑卒中患者第1星期便秘率50.88%,显著高于正常老年人(约为 24%)。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便秘,并与针刺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针灸科患者,年龄 46~76 岁,平均年龄(58±5)岁;病程最长65 d,最短 3 d,平均病程 15.6 d。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 1995 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
便秘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 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便秘诊断。①排便时间延长,二天以上一次,粪便干燥坚硬;②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③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两项诊断标准者;②年龄 45~85 岁;③意识清醒,同意接受穴位埋线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TIA 患者;②合并耳聋、严重认知障碍以致无法进行正常交流者,以及有较严重的并发症,如重度心衰、肾衰、痴呆、癌症等,已有明确肿瘤,直肠、结肠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③不能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者,或病情进行性加重者;④1 星期之内服用通便药物者。
治疗方法:取穴方法
根据俞募配穴及合治内腑的原则,取大肠俞、天枢、上巨虚,均取双侧。
治疗方法: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患者俯卧位或仰卧位,暴露埋线部位,用 75%乙醇或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将长 0.5~0.8 cm 羊肠线推入 8 号注射器针头,并将长 50 mm 针灸针从注射针头尾端插入,左手拇、食指紧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迅速垂直进针,根据穴位及解剖特点深入到穴位适宜深度。埋线操作完毕后,让患者卧床休息,观察 15 min,并告知埋线后注意事项。
穴位埋线每星期 1 次,普通针刺每星期 5 次,共观察 4 星期。
中风便秘有实有虚,实者多由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或火炽灼津、肠燥便秘导致腑气不通而便秘,虚者因伤津耗液或气虚无力导致肠道传导无力而便秘。但总而言之,中风便秘关键在于腑气不通,传导失司而致,治疗关键以通导腑气为主。
本研究选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cale,MRS)是评定脑卒中患者独立生活水平的重要量表。在卒中登记研究中,卒中患者的MRS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Index,BI)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MRS较BI更能反映卒中患者之间的功能残疾差异。便秘症候评定标准取自国家中医药管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此观察患者便秘治疗前后积分的变化而判定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