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22|回复: 1

眼针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

[复制链接]

117

主题

133

回帖

67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77
发表于 2015-8-19 15: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康复交流 于 2015-8-19 15:49 编辑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系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表现为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骤然发生剧烈面部疼痛,呈撕裂样、触电样、闪电样、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持续数秒或12 min,突发突止,以三叉神经第二、三支发生率最高,疼痛以面颊、上颌、下颌或舌部最为明显。约半数病例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存在“扳机点”,稍加触动即可引发疼痛发作,并沿此点向面部其他部位放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以卡马西平为代表的西药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远期疗效不尽如人意,且有较重的不良反应;射频热凝温控技术是一种破坏性手术,且复发率较高;手术治疗虽根治率较高,但难度较大且易并发小脑损伤、脑脊液漏、低颅压综合征、后组脑神经损伤等严重的并发症,具有一定的风险,适应证较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归属中医学“面痛”“颊痛”“颔痛”“目外眦痛”“面游风”等范畴。在“面痛”的诊治方面,针灸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眼针配合三孔针刺法治疗本病机制初探分析如下。

       内外合邪。闭阻阳明经脉,发为疼痛

       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不外外感、内伤两端。外感者或因风寒之邪袭于阳明经脉,或风热病毒浸淫面部,以致阳明经脉壅闭,气机受阻,发为疼痛。内伤者或因肝胆风火上逆,或由胃火炽盛上炎,或由阳明燥热上冲,或夹痰浊上扰,最终导致风、火、痰、瘀闭阻阳明经脉,面部气血闭阻,发为疼痛。

       针刺胃区、大肠区、上焦区疏达阳明。通络止痛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还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阳明经在头面部的循行区域,阳明经脉为多气多血之经,故阳明受邪.经气不利,气血失和。闭阻经脉。发为疼痛。根据眼针脏腑取穴原则。针刺胃区、大肠区.以疏达阳明,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阴经为里,属脏,阳经为表,属腑,脏与腑之间互为表里,两经经气相通,因此针刺大肠区可以同时达到宣利肺气的作用。肺为华盖,外邪侵犯.首先犯肺,肺气充沛,则风寒、风热之邪无以人;肺主治节,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风、火、痰、瘀无以生,则阳明经脉通畅,通则不痛,同时上焦为肺和头面的居所,故根据眼针三焦取穴原则.选取针刺上焦区。

       针刺三孔刺激三叉神经终末支及其细小血管

       三叉神经感觉神经纤维第1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含假单极神经细胞.其周围突分为眼神经(1)、上颌神经(2)、下颌神经(3)3个分支,分别经眶上裂、圆孔及卵圆孔出颅。其终末端即第一支眶上支通眶上孔,分布于额部;第二支眶下支通眶下孔,分布于眼、口裂及耳前;第三支下颌支通下颌孔,分布于下颌骨一。同时肖国士、陈祖军、王建华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眶上孔、眶下孔、颏孔内分别有眶上神经、眶下神经、颏神经及相应血管通过。此外,在三孔附近有三叉神经周围分支走行的副孔分布.多数副孔位于距眶上孔或眶下孔周围115 cm的范围以内,其内也有三叉神经细小终末支通过,分布于头皮前部和面部的皮肤及眼、鼻、口腔内黏膜。鱼腰穴为经外奇穴,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正中,其下为眶上孔,浅层有眶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额动脉分布。四白为阳明胃经腧穴,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有面动脉、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及面神经分支通过。当眶下神经处。夹承浆为经外奇穴,在面部,承浆穴旁开1寸。其下为颏孔,浅层有颏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下颌缘支和下唇动脉分布。三孔针刺法即针刺鱼腰、四白、夹承浆三穴.是直接刺人有三又神经终末支及其伴行血管通过的眶上孔、眶下孔、颏孔,以达到止痛作用的特殊针刺方法,属于“骨孔刺”范畴。现代研究证实针灸可以改善周围神经有髓纤维的形态及功能,因此三孔针刺法可以减少患者局部因三叉神经脱髓鞘产生的异位冲动,降低相邻轴索纤维伪突触形成或产生短路,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有血管压迫学说,认为椎一基底动脉、三叉小脑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的扭曲和不规则的走行导致了三叉神经的受压,这些责任血管在神经根上形成明显的压痕,从而导致三叉神经痛。吴耀持等研究证实,针刺可改善受压神经根超微结构,减轻神经压迫症状.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此外,鱼腰和夹承浆为经外奇穴.具有清热、疏风、通络的作用。四白为阳明胃经腧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又循行头面.针刺四白可疏通面部经气。通络止痛。


  眼针穴位分布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17

主题

133

回帖

67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77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15: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案举隅:患者.女,50岁。初诊日期:2010年7月3日。主诉:右面痛3个月。于3个月前突发右侧面部疼痛。触电样感觉,常因刷牙时疼痛发作,伴牙痛,每次持续约1 min。遂就诊于当地牙科诊所,拔掉龋齿后症状未见缓解。后于当地西医院就诊,诊断为三又神经痛,规律服用卡马西平1周,仍效果不佳。并且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现口服镇痛药(药名及用量不详),频发右面颊部触电样放射痛。偶有右面颊部不自主抽搐,每次持续3~5 S。右面颊部不敢触摸,以右下颌部明显。伴右侧齿痛,面赤,表情痛苦,言语缓慢,饮食因疼痛而受限减少.体重下降约5kg。查体:右面颊部发作性不自主抽搐。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西医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第3支)。中医诊断:面痛(风热阻络型)。治疗原则:疏风散热,通络止痛。针灸处方:眼针取胃区、大肠区、上焦区(均右),三孔针法:鱼腰、四白、夹承浆(均右)。上焦区进针点在穴区中心,肺区、大肠区选择一个进针点,位于二者穴区的中点。不施手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首次针后患者自觉疼痛明显减轻。1周后呈轻微刺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能正常说话、吃饭,继续针灸治疗半月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1 22:56 , Processed in 0.607680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