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5-9-11 15:43 编辑
患者男,2l岁,左下肢起丘疹,斑块2年余。患者2年前左下肢小腿屈侧出现少许线状排列的淡红色扁平丘疹,部分丘疹逐渐融合成斑块,表面伴有轻度角化,脱屑。曾于2011年1月开始陆续来本院就诊,未见明显消退。近几个月来皮损呈线状往下发展,偶伴有轻度瘙痒。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均可,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专科情况:左侧小腿屈侧见线状排列的淡紫红色扁平丘疹及斑块,表皮伴有轻度角化、脱屑及痂皮,可见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见图1。取皮屑真菌镜检提示阴性。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取小腿下方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质层可见浆液性渗出及中性粒细胞聚集,表皮银屑病样增生,表皮内可见坏死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乳头血管增生,充血,管周可见大量的淋巴细胞及少许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见图2。PAS染色和组织真菌培养均阴性。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Blaschko线状皮炎。治疗期间,曾给予米诺环素100 mg,2次/d,口服2周;5%水杨酸软膏,尿素软膏,卤米松软膏,复方氟米松软膏,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维A酸乳膏等反复外用1年余均未见好转,且有发展趋势。故于2012年4月10日转入皮肤科门诊中医外治组给予火针治疗。
治疗及预后:首先用碘伏常规消毒皮损及周围的皮肤,用0.5 mm粗的盘龙火针在酒精灯外焰上烧至通红或发白,迅速刺人皮损,针具间隔约1 cm,深度不超过皮损基底为度。针刺完毕后,新洁尔灭消毒,嘱患者24h内禁沾水,暂停用一切外用药。约2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患者每次复诊,皮损均较前消退。第3次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1个月后复诊无复发,仅见色素沉着及毛细血管扩张,见图3。第3次复诊时取小腿屈侧恢复区组织活检提示:角化过度,表皮突延长,真皮乳头内可见增生的血管扩张,浅层血管周围可见不等量的淋巴细胞浸润,见图4。
图1 Blaschko线状 皮炎皮损
图2皮损组织病理 (HE染色×40)
图3火针治疗3次后皮损
图4皮损消退后组织病理(HE染色×40)
Blaschko皮炎(Blaschko dermatitis,AB)是一种少见的沿Blaschko线分布的易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临床可表现为线形、S形或漩涡状排列的红斑、丘疹、水疱或脱屑等,皮损多为单侧,偶见双侧,发生于四肢的多为单条,躯干部多为多条线形皮损,多无瘙痒,一般不超过半年可自行消退,暂留色素沉着斑。该病多发于成年人,近年来已经有儿童发病的报道。1990年由法国的Grosshans和Marot首次报道,并将这一种新发现的疾病命名为B1aschkite皮病。Muller等学者则提出本病与线状苔藓(Ls)为同一疾病谱(沿Blaschko线分布的获得性炎症性皮疹)的两种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机体在某些环境因素、皮肤损伤、药物及病毒感染等不明确的外源性刺激后,编码皮肤抗原决定簇的基因发生镶嵌,并进行克隆表达,从而沿Blaschko线引发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导致皮肤的炎症反应。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表皮增生,部分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可见海绵水肿,少数有水疱形成,见极少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乳头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该病暂无特效疗法,有自愈和复发的特点,糖皮质激素局部治疗常无明显疗效,低剂量系统治疗有效,也有采用窄谱uvB光照射治疗有效的报道。
本例患者发病2年皮损未见明显消退,外用激素治疗无效,首次选用中医火针疗法进行尝试治疗。第1次治疗后2周,患处丘疹斑块,较前扁平,面积缩小,3次治疗后患处皮损完全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斑。火针疗法是利用特制的针具在火焰上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后刺入穴位或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目前该疗法已被广泛运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如痤疮、湿疹、扁平疣等,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火针的灼热刺激可以在皮肤上形成局部充血,有红、热、痛及轻微水肿现象,由于这种热力的刺激伤及表皮与真皮,进而使针刺部位及附近的毛细血管扩张,管壁的渗透力增强,血浆由血管壁内渗出,从而使机体的应激性增强,火针的作用机制除了对皮肤的热刺激外,其还参与了皮肤的免疫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