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传承中医 于 2015-10-10 16:02 编辑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reflexsympathetic dystrophy, RSD),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并发症,多在脑卒中后 1~3 个月内发生,表现为患侧手的疼痛、肿胀,手指呈伸展位,屈指活动受限等,严重影响瘫痪上肢功能的恢复。 据报道,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可达 2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功能训练,加重了患者的致残程度。对脑卒中后 SHS 的积极而有效的治疗不仅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采用靳三针结合十二井穴治疗脑卒中后SHS 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年龄最小 41 岁,最大 85 岁;病程最短 15 d,最长153 d;脑梗死 17 例,脑出血 13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 CT 或 MRI 证实。 SHS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肩手综合征诊断要点,即患侧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常伴有皮肤潮红、皮温增高,可伴有肘、腕、手指疼痛及活动受限;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也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病程为2星期至6个月者;③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查体配合者;④年龄为35~85 岁者;⑤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反复出现中风(≥2 次);②因失语致沟通障碍者;③文盲及严重视力与听力障碍者;④经检查证实神经功能缺损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心脏病、代谢障碍等疾病引起者;⑤既往有痴呆病史者;⑥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⑦糖尿病、营养不良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⑧其他疾病引起的肩部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腕管综合征等。 治疗方法:靳三针治疗 取颞三针及患侧肩三针和手三针。①头部颞三针,颞部耳尖直上入发际 2 寸处,取颞 I 针,采用长 40 mm毫针垂直向下沿皮平刺 0.8~1.2 寸。针刺颞 I 针后,于颞I针水平方向前1寸处针颞Ⅱ针,后1寸处针颞Ⅲ针,3 针均垂直向下,以患者有酸、麻、胀感为好。②肩三针,采用长 40 mm 毫针,先用手指在肩峰下探到凹陷处(即肩 I 针),向肩关节方向刺入(但不要刺入关节腔),以肩关节周围或向下有麻胀感为度,在肩 I 针的前后方向各旁开约 2 寸处,也就是肩关节前后凹陷处,同样方法刺肩Ⅱ针和肩Ⅲ针。③手三针,即曲池、外关、合谷。采用长 40 mm 毫针,令患者屈肘,在肘横纹中点取曲池穴,针刺 1~1.2 寸;针刺外关时,摆正腕关节位置,从两骨间腕背横纹上 2 寸处刺入均 1 寸,以得气为度;手背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取合谷穴直刺。各穴均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 30 min。每日 1 次,共治疗 2星期。 井穴治疗:采用针刺或刺血疗法治疗。取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穴。针刺具体操作为,常规消毒后,采用 0.25 mm×10 mm 毫针进行针刺,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 30 min。每日 1 次,共治疗 2 星期。刺血疗法具体操作为,点刺前搓揉各井穴 0.5~1 min,使之充血,后对穴位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每穴挤出5~10 滴血液,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隔日治疗1 次,共治疗 2 星期。 观察指标: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记录疗效指标。①参照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NDS)进行疗效评定;②上肢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③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 scale,VAS);④综合功能评定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 疗效标准:显效:关节水肿、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手部小肌肉无萎缩。 有效:关节水肿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部小肌肉萎缩不明显。 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明显受限,肌肉萎缩逐渐加重。 经治疗,30例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显效率为55.7%,总有效率为96.7%。 中医学典籍中虽然没有 SHS 这一病名记载,但对本病的症状与病因病机也有一些初步的认识。《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针灸甲乙经》:“偏枯,身偏不用而痛。”“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能伸。”《针灸大成》:“中风腕酸,不能屈伸,指痛不能握物。”本病以卒中后局部肢体肌肉瘫痪、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为特征,治疗的关键在于畅通气血,疏通经络。 目前,在广东一带盛行使用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针法——“靳三针”。研究表明,靳三针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减轻疼痛,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缓解 SHS 的症状,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靳三针中颞三针对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有很好疗效,颞三针位于颞部,可疏通肝胆经络之气血,平肝熄风,清肝泻胆,鼓舞少阳升发之机。颞三针主要治疗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因为它的位置属于大脑中央前、后回之间的范围,它所占的面积很广,对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肩三针比传统肩部取穴简便,不用举臂,在肩峰下凹陷中,分别在肩关节内、外、上方,用以改善肩部血运,调理局部经气,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促进肩部和上肢运动功能。 上肢挛三针包括极泉、尺泽、内关 3 穴,内关位于正中神经行走处,极泉位于臂丛神经处,尺泽位于桡神经主干附近,针刺刺激可通过这些神经传入大脑,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过程,使肌肉功能恢复促进血液回流,加快肩手功能康复。 手三针主要用来治疗上肢运动障碍,曲池和合谷是阳明经穴,《黄帝内经》:“腰以上病者,手太阴阳明主之。”因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明行气于三阳,上肢活动应与阳明经有关;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内通手厥阴经,与阳维脉相交会,“阳维维诸阳”,所以“手三针”专门用来治疗上肢活动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