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均为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中的CAG诊断标准,经电子胃镜确诊为CAG患者;排除合并消化性溃疡、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合并妊娠者,合并心、脑、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和精神病患者以及不能配合针灸者。年龄18-73岁,平均37.2岁;病程1-7年。胃镜活检:胃黏膜腺体轻度萎缩11例,中度13例,重度2例;伴肠化生(IM)轻度10例,中度13例,重度3例;伴不典型增生(ATP)轻度14例,中度8例,重度4例。 治疗方法:取患者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侧)、大横(左)等穴位,选用0.22 mmx4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按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左)、天枢(右)、大横(左)顺序进针,进针时避开毛孔、血管,施术轻、缓,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不要求患者有痠、麻、胀感。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1.0-1.5寸),天枢(左)、天枢(右)、大横(左)中刺(0.5-1.0寸),留针30 min,每2日1次,每治疗10次休息3天,共治疗24周。 疗效观察: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 对胃脘痞满、隐痛、嗳气、纳差等主要症状按计分法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牌积分:症状消失记0分,轻度记1分,中度记2分,重度记3分。 胃镜检查及活检 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经电子胃镜检查对照,分别固定在胃窦小弯及胃体小弯处取1块组织标本做活检对照。胃黏膜萎缩、IM 、ATP程度参照文献标准判定。 不良反应 观察治疗期问有否出现不良反应。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拟定。近期临床痊愈:①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消失;②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及胃镜所见腺体萎缩、IM和ATP复常或消失。显效:①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②胃镜复查胃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及胃镜所见腺体萎缩、IM和ATP'恢复或减轻达2个级度以上(含2个级度)。有效:①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减轻;②胃镜检查胃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③活检组织病理证实及胃镜所见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IM和ATP减轻。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胃镜检查胃黏膜病变无变化或加重,胃黏膜活检组织检查无变化或加重。 近期临床痊愈5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6%,无不良反应出现。 典型病例:患者,女,48岁。患者自诉上腹部反复隐痛伴嗳气10年余,曾多次在某医科大学及某中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诊治及住院治疗,经电子胃镜和病理检查,已明确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西医及中药治疗效果不佳而来诊。症见:消瘦,面色稍苍白、无华,精神不振,上腹部隐痛、胀满,时有嗳气,纳呆,寐差,入睡困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电子胃镜检查显示:①慢性萎缩性胃炎,② HP(一)。病理检查显示:胃黏膜腺体重度萎缩,伴轻度肠化生,轻度不典型增生。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亏虚型)。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为法,取患者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侧)、大横(左)穴位,选用0.22 mmx4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进针,按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左)、天枢(右)、大横(左)顺序进针,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天枢(左)、天枢(右)、大横(左)中刺,留针30 min,每2日1次,每治疗10次休息3天,共治疗24周。治疗后患者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纳呆、入睡困难等症状消失,稍消瘦,面色红润,精神尚可。复查电子胃镜显示:①慢性浅表性胃炎;② HP(一)。病理检查显示: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