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医养生 于 2015-10-29 17:10 编辑
患者均来自医院推拿科门诊及住院部。年龄35-65岁,平均(45.28依9.02)岁,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①眩晕,发病常与颈部体位改变有关;②头痛,发作性或慢性头痛,头痛位于枕部;③后颈部触诊检查,患者棘突多有病理性移位,相应的关节囊部位肿胀、压痛;④仰头或转头试验阳性,作该试验可诱发眩晕,恶心,耳鸣,视力减退,或猝倒;⑤可伴发神经根症状;⑥年龄在35-65岁;⑦X线平片可见正位片双侧钩椎关节变尖,侧方增生,棘突移位偏向一侧;侧位片生理曲度消失、变直,椎间隙狭窄,项韧带钙化;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⑧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一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脑血流量相对减少(一部分为流速加快)。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由颈椎退行性改变,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引起的椎原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主要症状为眩晕、耳鸣、视力降低、颈项酸麻胀痛等,并且严重者可发生头晕目眩、闭目不敢视物、恶心、呕吐,甚则发生晕厥。CSA是颈椎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发病率较高,约占20%,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是临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本病呈现年轻化的发病趋势。
纳入标准:①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35-65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脱落标准:①未按规定的疗程进行治疗的患者;②纳入病例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者;③自行退出该研究项目者。
治疗方法:①首先在枕筋区(枕及枕侧部位肌筋附着点)、颈项筋区的斜方肌、颈夹肌、头长肌、颈斜角肌、颈中交感神经节点、肩胛间筋区(两肩胛骨间的肌筋)等处找到筋结病灶点(肌组织受到主动收缩力或被动牵拉力时,其应力点基本在肌的起止点,分别运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指的握合力。通过正与异触觉的对比方法,结合患者对检查的反应,识别阳性病灶是否存在及其表现的特征、所出部位的所在,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以确定阳性病灶筋结点);②应用点、按、推、揉、弹拔等理筋手法,对"筋结点"进行解结消灶,并重点对上述肌群所形成的"筋结病灶"进行松筋解结,手法由轻到重,刚柔相济;将拇指与四指构成"钳弓手"对枕筋区和颈项筋区理筋,以局部发热松软为宜;③侧扳法:颈段棘突有偏歪者,以颈棘突左偏为例。左手拇指抵按住错位偏歪的棘突向右推,另一手五指分开置于患者头部右侧颞部,并逐渐用力将头扳向左侧。当头扳向左侧约40°时,以左手拇指为支点,方向相反进行被动侧扳复位,此时可听到一清脆"卡咯"声和手下棘突的移动感,证明手法成功,但不可强求此声响。手法3-4d重复1次。
上述操作1次/d,30min/次,5次/w(周一~周五),共治疗4w。
经治疗,73例患者中,痊愈5例,显效10例,有效5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8%。
本病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灵枢》:"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认为气血亏虚、肝肾亏损、髓海不足、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机体易受风寒湿等邪入侵,加之颈项部肌肉筋骨慢性劳损、急性外伤等致病因素,故其病机虚实夹杂、气血瘀滞是关键。
经筋理论和疗法起源于石器时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礼·天宫》记载"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说明己有经筋关节病的记载。《黄帝内经》标志着经筋理论体系和经筋疗法的形成,"经筋"一词最早见于《灵枢·经筋》,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十二经筋的走行,病候以及治法,成为经筋疗法的理论基础。《灵枢》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素问》曰:"诸筋者皆属于节","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明确了经筋的生理,认识到节为关节活动之处,人体的正常运动有赖经筋,关节的完整性及正常的功能作用,说明经筋系统通过对骨骼的约束,附在骨上收缩与弛张,产生屈伸和旋转运动,且其也记载了人们很自然地用手揉按击以减轻疼痛,或用石块扣击揉按身体的部位。
经筋是一个维系运动、神经、循环、淋巴、经脉等系统健康运行的一个网络系统,与头部紧密相连,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它与机体的信号传导通路必经颈椎。颈部是人体与头部之通街,大脑指挥之要塞。但是颈部是人体体积最小、负荷最重、经筋经脉密集、最易损伤而造成椎管狭窄的部位,故经筋疗法将其作为解决经筋问题的重点区域。薛教授认为解除经筋损害而形成的横络,松懈强加于经脉上的结络、条索压迫的"解结"法,即是经筋病的治则。用"解结"法直接松懈筋结,以治疗深邪远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