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61|回复: 1

火针疗法治疗慢性湿疹

[复制链接]

117

主题

133

回帖

67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77
发表于 2015-11-5 16: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康复交流 于 2015-11-5 16:33 编辑

       慢性湿疹又名慢性湿疮,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疮反复发作演变而来,也可起病即为慢性,是临床常见难治性皮肤病。该病临床表现为患部皮肤肥厚粗糙,触之较硬,色暗红或紫褐,皮纹显著或有苔藓样变,皮损表面常附有鳞屑,伴抓痕、血痂、色素沉着,部分皮损可出现新的皮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流滋。因其发病原因复杂,病程较长,容易反复,难以彻底治愈,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身心负担。业师黄蜀教授采用火针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慢性湿疹,收效甚佳,且复发率低。现就其治疗思路做简要总结,以供临证参考。

       风、热为标

      历代医家对湿疮病机的的认识都限于风、湿、热邪浸淫肌肤,如《医宗金鉴·血风疮》中指出:“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外科正宗·血风疮》中指出:“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发则搔痒无度,破流脂水,日渐沿开”。《诸病源候论·浸淫疮》中指出:“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湿疮的证治不能脱离风、湿、热三邪,但风、热之邪在慢性湿疹的治疗中并非主要矛盾,适当兼顾就好。

       脾虚与湿邪为患是病理基础

       无脾虚、无湿邪为患则不成慢性湿疹,慢性湿疹之由来,是脾气受损日久,不能运化水湿,而致水湿之邪内停;或是久处潮湿之处,湿气日渐侵袭肢体经络,伤及人体经络之气,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脾气受损,日久累及脾阳。又加患者平素不知调养,从而导致脾气日虚,脾之阳气不能运化水湿,水湿之邪渐盛的恶性循环。湿性黏滞,水湿之邪日渐浸淫于皮肉经络,阻滞肌肤经络,则经络之气受阻运行不畅,从而导致气血循环受阻,郁滞于一处,气血水湿郁滞日久,郁而化热,泛溢于肌肤,故见暗红斑、丘疹、流滋等慢性湿疹的表现。

      湿瘀互结、阳气虚衰是难治根本

      “因湿致瘀,湿瘀相关”的理论早已用于指导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疾病的治疗,但较少运用于皮肤病的治疗。慢性湿疹是最难治愈的皮肤疾病之一,其反复发作、瘙痒无度的特点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负担。但其并不是不能根除,慢性湿疹缠绵不愈、难以根除的根本原因是阳气虚衰,湿瘀互结于肌肤经络。参照叶天士“久病入络”之说,络脉瘀滞当是导致其日久不愈的重要因素。湿性粘滞,湿邪为病,本就缠绵难愈。水湿之气日久停聚于经络肌肤间,导致气机运行不畅,脉络阻滞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停滞而成瘀血,瘀血内停又影响水湿运化,因瘀致湿,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构成了慢性湿疹难治不愈的根本。加之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尤其是脾肾之阳。脾肾阳气受损,元气渐衰,不能鼓动气机,气机不畅,则水湿不能运化,瘀血不能生新,故仅用燥湿、利湿、化湿等方法针对湿邪为患而治,是不能完全有效根治慢性湿疹的。治疗该病应同时考虑阳虚、水湿与瘀血三方面,做到温阳化气与利湿化瘀兼顾,才能达到根治慢性湿疹的目的。

      中药内服,化湿行瘀,温阳化气

      业师针对慢性湿疹难以根治的特点,即湿郁、阳虚、瘀血、郁热交互为病,遵守“因湿致瘀须活血”“湿病活血能增效”的治疗原则,以三仁汤合四逆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以祛湿化瘀、温阳化气、兼顾郁热。处方分析: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仁合用,宣上、畅中、渗下,开水源以复脾运,疏水道而畅气机;白附片、干姜、桂枝、炙甘草等温通之辈温补脾肾,正本清源,令元气充盛,三焦得以温煦,气机条畅,则湿邪无由以生;滑石、淡竹叶渗利小便而除湿清热,且不伤阴;泽泻利水泄热,兼能活血;石菖蒲、砂仁、姜厚朴、生姜理气化湿,健脾助运;吴茱萸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使风、湿、热邪从表皮而走;水蛭乃血肉有情之品,祛邪扶正,可逐瘀血,散水结,又可引药入络,正如张锡纯赞此药:“存瘀血而不伤新血,纯系水之精华生成,于气分丝毫无损,而血瘀默然于无形,真良药也”;少佐三七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实为理血妙品。临证再依据具体情况随证加减,调整剂量。
       火针外施,引邪速出
    《外科正宗·血风疮》中指出:“如年久紫黑坚硬,气血不行者,用针砭去黑血,以神灯照法熏之,以解郁毒”。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主要机理在于清热祛湿,消痰化瘀,迅速止痒,即借“火”之力刺激病灶局部,集毫针与艾灸的功效于一身,从而达到调和气血、开门祛邪的目的,使寒病得火而散,热病得火而解,虚证得火而壮,实证得火而泻,痰瘀得火而行。其次,火针局部针刺后会通过针孔流出适量血液,瘀血痰浊随血而出,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的功效,使临床症状得到迅速控制。中医认为“风动则痒”,即痒是一种风动的表现,而引起痒的风邪既可来源于外风,又可来源于体内的血虚风燥。火针以其开门祛邪之功,速刺皮损局部,可直接疏泄腠理,使风邪从表而出,又可借其温热之性,使血热而行,血循正常,体表腠理得养而燥除风熄,痒自停。相关研究报道指出,以火针直接刺激病灶及反射点,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粘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旺盛代谢。火针点刺可破坏病变组织,激发自身对坏死组织的吸收,促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再生及修复。

     



117

主题

133

回帖

67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7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16: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验案举例:王某,男,60岁,因阴囊部红斑、丘疹伴瘙痒反复发作20年,于2013年12月23日求治。2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阴囊部红斑、丘疹,糜烂、渗出,伴剧烈瘙痒,轻微疼痛感,患者于院外采用口服药、外用药治疗,症状缓解,停药后又复发。夜间瘙痒加重,严重时影响睡眠。局部检查:阴囊及腹股沟处皮肤肥厚、粗糙,呈苔藓样变,浸润性暗红斑,无糜烂、渗出,伴多处抓痕、血痂。中医四诊见:精神倦怠,面色黄暗,纳可,睡眠较差,大便黏滞,小便可,舌质暗,舌苔白腻,舌根苔略黄,脉沉弦。诊断为阴囊湿疹,辨证为脾肾阳虚,湿瘀互结,兼有郁热。业师采用三仁汤合四逆汤加减治疗,处方组成为砂仁12g、苦杏仁10g、豆蔻12g、炙甘草6g、滑石20g、泽泻20g、淡竹叶10g、白附片30g、生姜24g、干姜30g、姜厚朴12g、薏苡仁30g、盐吴茱萸9g、石菖蒲30g、桂枝12g、三七5g、烫水蛭4g,以温阳化气,祛湿化瘀,正本清源,兼清郁热。同时配以火针散在点刺阴囊局部,以利湿化瘀,疏风通络,以热引热,引邪外出。火针点刺阴囊部及背部双侧肺腧、脾腧,在腹股沟周围深刺数处有暗红色血液流出,患者诉针刺当晚有较多水液渗出,随即不再瘙痒,安睡一夜。经上方加减配合火针治疗10天后,患者自觉瘙痒明显减轻,能获得较好睡眠,火针治疗后液体渗出较前明显减少,流出血液已不如之前暗红,颜色变淡。前后以上方加减配合火针治疗2个月后,患者腹股沟处丘疹完全消失,皮肤见色素沉着斑,阴囊处皮肤明显变薄,患者诉夜间偶觉瘙痒,已较前明显好转。3个月后,患者已无瘙痒感,阴囊处皮肤恢复正常,诸症消失。嘱患者清淡饮食,少食辛辣,忌饮酒等,近期随访,无复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7 15:42 , Processed in 0.16437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