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57|回复: 4

颈椎病的定向正骨治疗法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5-11-9 16: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应用定向正骨法治疗颈椎病
  提要   颈椎病,特别是脊髓型颈椎病是手法治疗上的难题。为了探索安全有效的新疗法,应用定向正骨五步法治疗6种类型颈椎病,取得明显效果。就其病因、病理和手法效应,初步分析认为,各种慢性咽喉炎、慢性食道炎、长期饮食温度过热、旋颈式坐卧睡眠、长时间疲劳性固定姿势低头看电脑、电视或书报、急性颈椎碰撞伤等因素,均可造成颈椎前内侧韧带松弛和后外侧韧带紧缩反应。这种韧带内松外紧、力点失衡、纤维环超负荷处破裂开口,髓核突出凸向椎管腔内,是颈椎病的原因,其“弓弦效应”牵拉颈椎朝后反向移位挤压神经、血管和软组织引发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形成的结果。应用定向正骨手法治疗,可激活经络感传,牵拉增大颈椎间隙,增加髓核内负压回吸力,顺势矫正颈椎后凸错位等畸形,从而使突出物与神经空间及曲度获得改善,促使颈椎病症状缓解。
  主题词:颈椎病/治疗   定向正骨   手法   经络感传
  颈部生理概要
  ①颈椎共7个,第一、二颈椎称寰椎和枢椎,形状奇特,与众椎不同。其余5个颈椎棘突短而分叉;横突宽而有孔,为椎动脉穿过,进入颅内,供脑营养,椎孔呈三角形,两侧侧隐窝狭长,椎孔为脊髓和神经根所占,颈1-2无椎间盘,颈2以下均有椎间盘,每个椎间关节由5个关节组成,即椎间盘,两侧钩椎关节和两侧关节突关节,头的伸屈活动主要在枕寰关节,旋转在寰枢关节,而整个头颈向内向上的大曲度伸屈主要在中下颈椎段(即C3-C7)。
  ②颈椎的两项基本生物动力系统   1、每个颈椎关节间隙由髓核、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5个支持点组成一个闭合性动力系统,简称5点系统。当任何一点发生过度超极限负荷,而使对线发生变更移位时,其余4点就会发生不良应力,出现瞬间或迟缓的病理变化--颈椎曲度变直或后凸,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的半脱位及骨性关节炎,严重者伴有椎间盘退变或突出。2、7个颈椎又组成一个不完全的闭合性动力系统,当某一颈椎过度失衡移位,而使力线变更时,整个颈椎脊柱将发生不良应力,在其邻近或远处出现多处失平衡现象,表现出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刺激的不良症状,临床实验显示,当颈部脊柱前屈时,神经根对脊髓具有一定牵拉作用,过度前屈时则会损伤脊髓。
  ③全身各脏腑的感觉和运动信息都是通过颈部脊髓传递到大脑的,而大脑的所有调控全身指令又都是通过颈部脊髓传布到全身的,因此,全身各组织的单一脏腑反应出的症状或多个综合症状,如果在排除脏腑本身的病灶外,要考虑到颈椎病的可能。从解剖角度看颈脊髓、神经和交感神经都显示较胸、腰段复杂的多。1、颈1-4神经的腹支组成颈丛,支配颈部肌肉和膈肌,以及颈、外耳、枕部和面部皮肤感觉。它们的背支侧组成后颈丛,支配颈肌和颈后感觉,尤其是枕大、枕小神经所支配的同侧头皮感觉,直至前额和眼部。因此,颈椎曲度错位刺激和压迫这些神经就会表现头部疼痛和眼视障碍等一系列特殊征象,临床上称这些症象为上颈段综合症。2、颈5-胸1神经的腹支组成臂丛,调控支配肩和上肢的运动和感觉,当刺激和压迫这些神经时,就会出现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无力等另一系列特殊症状和体征,称下颈段综合症,该症临床较多见。3、颈椎曲度移位也可刺激交感神经发生反应。生理解剖学证实颈部脊髓并无节前纤维发出,节前纤维起源于胸1以下的脊髓灰白质的外侧角细胞,出脊髓后上升至颈部换神经元,形成颈交感神经节和链,再由节发出节后纤维,分3个方向行进。其一进入脊神经,随其腹支和背支抵达该神经的支配区;其二支配眼内肌并与颅神经相通,成丛分布于头颈部的动脉、锁骨下动脉,并参与组成心脏神经丛等;其三经椎间孔沿前根进入椎管,与窦椎神经汇合,分布于硬脊膜、韧带和纤维环外层。根据上述交感神经分布支配的区域可以看出,一旦其神经受到刺激,就会引起心慌、气短、出虚汗等多脏器、多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④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开始,常进颈6横突孔,向上穿过各颈椎横突孔,至枕下三角,曲折引进,穿枕大孔,进入颅腔,形成椎一基底动脉环,为颅内各组织提供血液营养。如果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失稳移位,刺激椎动脉,使其痉挛或弯曲,就会影响脑供血而出现头晕、烦燥、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自1975以来,应用定向正骨手法,治疗6种类型颈椎病,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总结并探索其方法作用机理如下。
  1.临床检测方法
  1.探测经络感传线   按照中国科学研究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祝总骧教授发明的小锤机械叩击探测经络线的方法,嘱患者取俯卧位,在颈后C1至T1两侧,用尖头小橡皮锤沿古典足太阳膀胱经在颈椎棘突两侧约0.5cm处的循行线,呈垂直方向叩击,叩击的力量要均匀轻巧,当小锤尖一碰到这条经络线,即出现高亢震声(用普通听诊器在对侧约2.5cm水平位可听到)并产生酸、麻、胀感觉上下“窜动”时,即用彩色笔点上一个标记,然后再顺序地用同样方法敲另一侧,当又敲出一个敏感点时,继续标记,最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是行走在颈椎两侧的(客观存在的)足太阳膀胱经络感传线。这条经络线被当代世界多国经络研究专家们命名为隐性循经感传(LPSC)线,并确定该线位置在人体终生不变。测标后显示的经络线,即是长期定向选位治疗的依据与“轨道”。临床医生应用手法产生的不同定向力、分别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去激发活化经络隐性感传线,促其较快地转化成有特殊疗效功能的显性感传线,诱发起全身多脏腑器官的抗病调控功能,是有效治疗颈椎病的重要一步。
  2.颈椎病的简要检查法   在检查颈椎病过程中,要注意患者四肢肌力的改变。特别是脊髓型颈椎病,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灶范围扩大而不断加重,几乎多数要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肢单侧或双侧及下肢肌力减弱,严重时伴肌肉萎缩而活动受限。临床上常用的查体法有双手指尖相摄牵拉法,嘱患者取坐位或站位,左手拇指尖与同手食指尖(类似拉开大门的力量)相摄紧,形成圆圈形状,同时术者(健康)也用同样手指和力量与患者手指相套连络在一起,相互向相反方向用力牵拉,然后医患两人同时再把拇指尖与同手中指、无名指、小指头依次按拇指与食指尖的摄合方法与相应力量相互摄紧套连用力进行医患相同手指对抗性牵拉,以了解和确定患者双手5指是否肌力减弱及哪个指力减弱。当左手肌力检查后,接着用同样方法和力量检查右手指力。临床上常根据这种简要的方法,就可以初步判断出颈椎脊髓及周围神经所受损伤的大体部位和程度,为确诊和择选治疗法提供依据。
  关于肌力检查,需要通过视诊与触诊来了解各肌群随意运动的机能状态。在较重的颈椎外伤、导致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中,可发现某一肌肉或由一个共同运动神经支配的某组肌群,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力减弱或完全麻痹瘫痪。
  肌力检查通常是以肌肉收缩、关节活动、抗地心引力、对抗阻力以及关节的稳定性为标准。国际上检查肌力一般分六级:
  ①“0”级:肌肉无收缩,关节无活动,为完全麻痹。
  ②“1”级:肌肉稍有收缩,但不能带动关节运动。
  ③“2”级:肌肉活动能带动关节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指肢体自身的重量)。
  ④“3”级:肌肉能带动关节作抗地心引力的运动,但不能对抗外加的阻力。
  ⑤“4”级:肌肉能带动关节作部分阻力的运动,但不稳定。
  ⑥“5”级:运动正常,关节稳定。
  在肌肉肌力检查进行两侧对比时,要注意到两侧的生理性差异要想到中枢性上神经元和周围性下神经元损伤均可出现肌力改变,要结合临床进行鉴别。较重颈椎病(如脊髓型)多出现一侧上肢或四肢及高位性肌力减弱、截瘫、大小便失控。伴有脊髓侧索硬化症时,则出现咽喉肌和呼吸肌肌力减弱而呛咳和吞咽呼吸困难等症状。
  感觉系统检查要注意身体两侧对称部位的对比,记录感觉异常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如感觉消失、减退、过敏等)。还要注意深、浅感觉和皮层感觉的不同性,如颈椎病同时伴有脊髓空洞症时,可出现相应组织痛觉消失而触觉存在的感觉分离症状。
  3.颈椎病特殊检查手法   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双眼平视正前方,挺胸收腹使颈椎顺势略前弯,两肩持平,双上肢自然下垂,双手掌放在同侧大腿内上侧。术者站在患者背后方,双手围绕患者颈两侧上部,呈近似圆形轻柔地将头颈固定(不能挤压颈前左右颈动脉),用双手拇指指尖,从枕骨隆凸下缘起始,左手拇指尖先在枕骨隆凸中央轻稳扶压,固定第1颈椎上缘处,左手其它4指合拢并齐围绕患者颈左侧下颌骨及耳垂下,沿着胸锁乳突肌后缘将头颈相对固定,同时右手拇指尖自枕骨隆凸下的棘上韧带(项韧带)起始部位,呈水平样轻柔地向下左右按压滑动(力量约0.5-1.0公斤),每按压滑动到下2个颈椎棘突交界间隙后,即不停地连续向下滑动,用同样的方法和力量检查下一个椎间隙,一直延续检查到C7T1(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间隙)停止。在上述右手拇指尖检查过程中,左手拇指尖在其它4指配合中,随后也同时向下一个颈椎间隙(棘突与棘突间隙)滑行移动,并在右手指尖上固定颈椎及围绕软组织,为在下的右手拇指尖检查每个颈椎及间隙组织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右手拇指尖在整个颈椎及周围软组织检查过程中,主要了解和确定颈椎曲度是否变直后凸,左右是否偏斜,各间隙之间压力对比是否增大升高,项韧带是否钙化变硬形成结节样,是否有肿块或其它病症。特别要注意当检查触及到某一椎突或周围组织时,即刻出现头晕、头痛、上肢发麻窜走等症状应引起重视,病灶可能就在该处。从上C1到下C7至T1检查结束后,术者应较快地改变检查手法,此时患者仍保持原姿势不变,术者右手轻稳地按扶在患者右肩部,使肩颈相对固定,左手掌面反转朝向患者颈后右侧,拇指伸直朝下,其它4指靠拢呈水平样伸直,较轻稳地按扶在右侧颈部多条肌群束上,左手拇尖利用0.5-1.0公斤的按压力量,自颅骨右下缘沿前、中、后斜角肌、肩胛提肌和胸锁乳突肌等各主要肌肉、韧带,从上向下均匀地、连续不断地沿其伸延滑动按压,以了解和确认各主要肌肉、韧带硬软度、痉挛舒缩度及是否有相互粘连等体征。当右侧颈部检查后,术者及时交换自身位置和手法,左手掌轻扶按压在患者左肩部将其固定,右手掌面反转朝向患者颈后左侧面,右手拇指尖伸直朝下,其它4指靠拢呈水平样伸直轻稳按扶在左侧颈部多条肌肉等组织上,以检查右侧颈部各组织的手法检查左侧。寻找出有关颈椎间隙和各周围组织的压痛点及异常感觉区的准确位置,并作标记。特别是位于颈后中央的督脉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上的压痛点和异常点,应引起注意,为准确有效治疗寻找出定向正骨目标并将其锁定。当然,更需要X线拍片和CT、MRI显示的影像病灶,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及范围。它往往能及时提供实质性依据而使诊断医学发展迅速。
  检查颈椎及病变的传统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颈椎正常活动范围:两眼平视前方时,头颈可左、右水平旋转各达60°-80°;颈前屈(低头)35°-45°;颈后伸(仰头)35°-40°;左右侧屈各45°。
  ②颈背区有否压痛、叩痛点:最好在俯卧位或坐位时检查。深在性压痛或叩痛的检查,往往可以帮助判断颈椎急性外伤,慢性损伤(退行性改变)等疾病的急性发作或复发加重。检查压痛和叩击痛应分析其部位、深浅,有无放散窜行以及放射窜行的部位等。此外,还要判断压痛和叩击痛是否真实,真实者重复检查时则部位不变。一般在棘突、棘突间隙、棘旁周围等处检查。颈背区常见压痛或叩痛点多在C456颈椎脊旁约0.5-1.0cm处;颈胸椎棘突间隙;肩胛骨内上角与相应斜方肌内下膜交界处;斜方肌中部和肩胛骨与第3-4胸椎棘突之间处。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6: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③颈椎间盘突出症检查:患者多见中年人。间盘突出常在C4567间隙发生,可单个突出或多个椎间盘连续突出。颈椎间盘突出可根据部位、程度和时间不同,临床表现是多样的,有时会引起多脏腑、多器官组织的综合症状,如有时出现左侧胸背痛、心率增快容易与心脏病相混淆;有时出现大小便障碍、腹部不适容易与消化、泌尿系统疾病相混淆;有时突然出虚汗、四肢无力、烦燥失眠容易与内分泌系统疾病相混淆;有时肢体偏瘫、感觉异常、活动受限容易与脑血管病相混淆。但只要仔细检查,取真除伪,都可以及时获得确诊。如头颈侧屈位挤压椎间孔试验时,刺激受压的神经而出现同侧上肢麻木窜行等不适。
  从以上检查和临床表现中,可以看出颈椎病不但能引起头晕头痛,还能导致酸麻胀向一侧上肢放射等症状。上肢的深部反射(肱二头及肱三头肌)可减弱,同时伴有同侧的皮质脊髓束障碍,如膝健及腱反射亢进,划足试验阳性等。颈椎的前凸曲度常消失,受累部位的棘突旁常有压痛,且疼痛向上肢放射,颈部出现不对称性活动受限。有的患者表现感觉和肌力减退或肌肉萎缩。若多个颈椎间盘突出连续压迫脊髓周围血管等组织,可形成类似“糖葫芦”样前后周围挤压脊髓造成损伤,久之可诱发颈部脊髓变性,形成可怕的“脊髓侧索硬化症”导致呼吸肌麻痹肺衰竭而危及生命。根据近10年在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技术交流中发现,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发病率只占颈椎病总人数的1.5‰左右,但看到几乎所有“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型颈椎病,且常表现多个椎间盘突出,与遗传无明显联系。作者97年曾应邀赴日内瓦参加国际脊柱外伤学术交流大会,在大会首次提出:“颈部脊髓周围血管长时间受挤压,可能是诱发脊髓侧索硬化症的一种原因”。临床上应用定向正骨法和活血化瘀、开放血脑屏障的中药冰片、三七组成的“三通活血粉”,可有效防治“脊髓侧索硬化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的论述,引起了瑞士、法国、奥地利、土耳其等国有关医学专家的研究兴趣。2001年再次应邀赴上述国家共同研究交流时,看到了中医疗法已经在这些西方国家的医疗和研究机构“安家落户”不断发展了。中医的“定向正骨法”也将在世界各地不断发展,为颈椎病患者解除病苦。
  4.颈椎病主要分型
  颈椎病是脊柱病主要疾病之一。欧洲瑞士日内瓦医疗救护中心(Geneve 1997-2001年)见到成年人颈椎病占脊柱病人的38%,欧亚分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医院(ISTANBUL 2001年)见到成年人颈椎病占脊柱病人47%,中国北京(Beijing 2001年)空军机关医院见到成年人颈椎病占脊柱病人的41%。在100例颈椎病中,有颈肩疼症状者为15%,疼痛麻放射窜行到上肢者为31%,脊髓型者为18%,调查北京某机关医院工作人员,颈椎病发病率为18%,其中神经根型者51%,脊髓型者为15%,椎动脉型者20%,交感神经型者14%。更有趣的是2001年10月,在有40人参加的北京全国颈椎病高级推拿和定向正骨培训提高班中,有12人有颈椎病,占30%。从国内外有关统计看,颈椎病确属常见多发病,目前多数骨科专家认为颈椎病主要分以下六型。
  (一)、神经根型
  在颈椎病中,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占51%以上)。临床上对本型进行定向正骨治疗,疗效常常明显,患者预后也很好,复发率较低。
  1、神经根型症状
  无论男女性,多在35-55岁间,劳累颈部受到轻度撞伤或转动颈部及晨起床时,出现颈肩不适、发硬疼痛,数日(一般5天内)后不能自行缓解、疼痛麻胀向下窜到一只手或2-3个指尖,无论站立行走或坐卧等姿势,不知怎样放这只手臂才好,稍稍转头或用手提取菜饭锅、水杯等物品时就会感到疼痛难忍,严重时拿不稳物品,而脱手落地。有的患者伴有头疼头晕,夜间失眠,常把手放在额上略感舒服,但时间不长而又痛醒,颈部活动受限,后伸、咳嗽、打喷嚏、用力大小便都会增加疼痛,约10天后多出现手臂肌力下降,行走不稳转颈时即刻出现一过性颈肩如触电样麻痛窜到手指。服止痛镇静药不见效。
  2、神经根型体征
  ①颈后部:常见一边肌群紧张、发僵而活动受限。为了使患处颈椎间孔扩大,缓解神经根出孔处的压迫症状,颈椎的生理前凸减小或变直后凸,出现颈部后伸或向病侧弯时小于45°而活动受限。
  ②颈肩背压痛点:神经根因受到压迫刺激而出现所支配的肌肉发生痉挛,以手指按压该肌时出现痛点,如“凤池”穴处、肩胛骨内上角区、胸大肌、颈前斜角肌、肱骨内上(手腕伸肌起点)区、棘突旁等处的压痛。其中棘突与横突中央区(足太阳膀胱经处)受累而压痛最明显,可向周围放射。病变及相邻的棘突间压痛是因椎体间曲度后凸失衡不稳所致。
  ③上肢牵拉试验: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扶稳患者颈颅部,另一手握患者腕部,两手呈反方向牵拉,若病人感到手疼痛或麻木则为阳性体征。这是由于臂层受牵,神经根被刺激压迫所造成。
  ④感觉检查:颈椎病早期,其神经根受刺激时,所支配部位痛觉过敏;时常感局部似虫爬样或针刺样麻痛。一般先检查健侧后再查患侧手指。有的患侧手表现痛觉减退或消失,若拇指痛觉减退,提示第6颈神经根受压遭刺激,若为中、食指痛觉减退,提出第6至7颈间隙病变,是第7神经根受压;若第4至第5颈椎间隙病变,压迫刺激第5颈神经根,痛觉异常只到手腕,而不到手指。
  ⑤腱反射:肱二头肌腱反射减退或消失提示第6颈神经根病变;肱三头肌腱反射减退或消失提示第7颈神经根病变;
  ⑥肌肉节段病变: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和伸腕肌无力后出现萎缩,提示第6颈神经根损伤;如肱三头肌、胸大肌无力后出现萎缩,则提示第7颈神经根损伤,检查时需与健侧同类肌肉比较。
  ⑦根据简要体征定位诊断第4至第5颈椎间盘病变,压迫第5颈神经根:
  a.疼痛从颈肩窜到腕部而不到手指;
  b.压痛点在第4至第5颈椎棘突、冈上肌;
  C.颈后耳下区及前臂掌侧中线区感觉功能下降。
  诊断第5至第6颈椎间盘病变,压迫第6颈神经根:
  a.疼痛从颈肩、前臂窜到拇指;
  b.压痛点在第5、6颈椎棘突及肩胛骨内上角区;
  C.前臂桡侧及拇指感觉功能下降。
  诊断第6至第7颈椎间盘突病变,压迫第7神经根:
  a.疼痛从颈肩窜到食指、中指;
  b.压痛点在第6、7颈椎棘突及肩胛骨内中部区、胸大肌;
  c.中指区感觉功能下降。
  诊断第7至第1胸椎间盘突病变,压迫第8颈神经根:
  a.颈肩痛麻窜到无名指及小指;
  b.压痛点在肩胛内下角及第7颈椎棘突区;
  c.尺侧二手指感觉功能下降。
  以上是单个颈椎间盘病变体征,但临床上常见多个颈椎间盘不同病变,表现自然更复杂更多样些,但总是有一个神经根受压较重的。只要发现上肢相应肌肉或手指骨间肌麻木、无力和久累萎缩等异常改变,应该引起特别重视。据有关专家跟踪观察发现。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一般不会发展成脊髓型颈椎病。
  ⑧影像所见:X线照片侧位可见颈椎生理前凸减小、变直或成“反曲线(反向成角)”改变,椎间隙1个或数个变窄,前、后或前后同时有骨刺形成,多见后骨刺形成较重。侧位过伸过屈片,常见颈椎体相互边缘不整齐,表现出不稳形态。在病变间隙常见有相应的项韧带条索状钙化灶(病理切片为骨化变)。斜侧位片可见钩椎关节骨刺及神经孔的改变。CT或MRI可清晰地显示后骨刺、椎管腔大小、神经根、脊髓及各层软组织的形状,对诊断价值更大。
  ⑨诊断依据及疗效标准:
  神经根型诊断依据:
  1.一侧或双侧手臂麻木无力,伴随颈部活动受限。
  2.皮肤感觉降低呈节段性分布,肱二、三头肌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力和肌张力减低,上肢前臂肌及大小鱼际肌,骨间肌可有轻度萎缩。
  3.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应排除前斜角肌综合症,颈肋或胸腔出口综合症。
  4.颈椎X线摄片:椎间隙变窄,椎骨有骨质增生,有时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成角畸形,项韧带钙化等。
  5.肌电图检查:可显示纤维电位,正相电位等。
  治愈标准:
  疼痛消失,感觉、反射、肌力等恢复正常,能参加劳动和工作。
  好转标准:
  疼痛缓解,感觉、反射、肌力有所恢复,只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
  ⑩神经根型椎病症状虽多样性,但应与以下疾病特点相鉴别:
  a.胸廓上口综合症:患肢过度外展,肩抬平时常见桡动脉博动消失;肌电图显示尺神经传导减慢速度30%以上;X线片可见第7颈椎横突过大。
  B.颈椎骨关节炎或颈背肌筋膜炎:常在痛点封闭或口服祛风湿药有效。
  C.脊髓空洞症和脊髓侧索硬化症:虽都可出现手部肌萎缩,但前者有痛觉消失,触觉存在;后者病性发展快,合并舌肌、呼吸肌萎缩而发音不清呼吸困难等危症。
  (二)脊髓型:
  该型是引起四肢瘫的严重疾病,约占颈椎病的15-18%,是临床医生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①病史:目前有年青化趋势,患者多在35-60岁,发病较慢,常有转颈不灵活史,约20%患者有外伤史。患者先从单侧或双侧上下肢发麻、发沉开始,出现行走困难,走态不稳,双脚有似踏在棉花上感觉。颈发硬,颈后伸常上下肢麻木、看电脑、电视、电影过久疲劳时明显。上肢时麻时痛和无力,严重时不能握物、扣衣服、写字和出现尿滞留。少数累及交感神经而伴头痛、头晕、半身出汗等症状;躯干区第2或第4肋以下可出现胸、腹、骨盆区发紧,似缠绕束带感而喘不过气来。
  ②体征:颈后伸、侧弯受限,患区颈棘突或旁肌肉压痛,单侧或双侧下肢肌张力增高,膝反射、跟腱反射亢进,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亢进,弹中指试验时拇指及其它指屈曲呈阳性。躯干可在第2肋以下不同平面知觉减退,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多消失或减弱。
  ③诊断及依据:多在35-60岁间,有肢体或躯干麻木,肌无力,行动握物困难,其症状呈波浪式进行性加重,X线拍片示,侧位颈椎曲度间孔变小、小关节重叠、项韧带钙化,颈椎矢状径减小为10mm(正常16-17mm),病灶常在颈椎4、5、6、7多个间隙或椎管形成间盘突出、后骨刺伸入、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骨化,导致脊髓损伤。
  四肢麻木无力,逐渐出现行走困难及大小便失禁,有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肌肉萎缩,肌力差等体征。
  膝、踝反射及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晚期可出现肛门括约肌松弛及深部感觉消失,以至完全性瘫痪。
  颈椎X线摄片检查:椎骨有明显骨刺或关节移位。
  腰椎穿刺:奎氏实验可呈现阳性,脑脊液蛋白的含量增多。
  CT或MRI检查:可进一步确定椎间关节移位及脊髓受损的程度,显示定性、定位、定量的临床价值。
  治愈标准:
  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能独自步行或参加一般性工作。
  好转标准:
  症状有改善,尚不能参加工作。
  ④鉴别其它疾病:
  a.脊髓肿瘤:症状持续进行性加重、影像片可见骨质破坏、化验脑脊液蛋白量特高。
  b.脊髓空洞症:多见青年,病灶多在颈胸脊髓膨大部、痛温觉与触觉分离。
  C.外伤性脊髓病:颈外伤后发病急、症状重、常伴高位性截瘫,预后差。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6: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椎动脉型:
  ①椎动脉解剖特点:椎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最大分支,于前斜角肌和颈前肌之间上行,一般经上6个颈椎横突孔,至寰椎侧块上关节面后方转向后内,通过椎动脉沟,穿过寰枕后膜和硬脊膜,经枕骨大孔入颅腔,于脑桥下端左右两侧的颅底动脉、椎基底动脉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而到(willis)韦利氏环。所以把椎动脉称为是人体通过一系列骨环的唯一动脉。
  ②椎动脉的病理特点:病理尚未完全阐明,但在临床中常可见到最先病变始发椎间盘髓核变性,引起纤维环弹性改变而出现节段失稳病变,随后椎间关节与棘突间韧带发生相应松弛,颈椎的各间隙整体原正常的长度就会相应缩短,椎动脉就可能在上下挤压推拉的多角度刺激下变形而血流量减少,交感神经功能异常等诱因,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时轻时重的头痛、眩晕、颈痛、视力障碍、耳鸣、恶心、呕吐或无意识障碍猝倒等发作症状。
  ③临床表现:眩晕为本病主要症状,脑供血不足时表现眩晕旋转性、浮动性、摇晃性或下肢软弱站立不稳,伴有头昏眼花感,头颈伸屈旋转转换体位时加重。头痛是由于椎一基层动脉供血下降而侧支循环血管扩张所致。头痛多在枕部及顶枕部,有时放射到两侧深处,可伴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视力障碍也常见,多是双侧大脑后动脉缺血引起突然弱视或失明,数分钟可恢复视力。猝倒前察觉下肢突然无力而倒地,意识、视力和听力及讲话正常,并能自动站起来继续活动,本病是椎动脉痉挛或硬化过度伸展急促转头颈时血流阻滞下降所致。部分久病可出现定向和记忆障碍及面部五官肢体感觉异常等症状。
  ④诊断与鉴别:根据临床表现、X线拍片颈椎正侧左右斜位和过伸过屈侧位拍片显示颈椎不稳,钩椎关节骨刺纵向、横向增生、椎间孔形态改变等均可牵制挤压椎动脉导致症状发生。
  诊断依据:
  1.多见于45岁以上中老年人,病程缓慢,无明显外伤史。
  2.有持续性头痛、头昏、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颈部旋转和后伸仰头时出现一过性眩晕、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在地。
  3.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4.颈椎X线摄片检查:有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缩小,有时见椎骨移位及颈曲异常。
  5.脑血流图检查:可显示椎动脉供血不足。
  6.CT或MRI检查:可见椎动脉孔变细等异常影像。
  治愈标准:
  眩晕、头疼、恶心等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
  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
  好转标准:
  眩晕、头疼、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有时仍复发。
  ⑤鉴别其它疾病:
  a.Meniere氏病:以眩晕、耳鸣、耳聋为主症,电测听有重震现象。
  B.内耳药物中毒:有应用键霉素等对前庭毒性大的药物史,出现眩晕、听力平衡、口周围及四肢发麻。前庭检查异常,但无眼震。
  C.神经官能症:症状一过性与情绪变化有关,检查无明显体征。
  (四)交感神经型: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多、抑制少。
  ①头部:头痛或偏头痛及头晕常伴恶心呕吐。
  ②眼部:睑裂增大、视物不清。重者则瞳孔散大、眼目干、眼底胀,视野冒金花近似失明。
  ③心血管:心率快、律不齐、心前痛、血压高等。
  ④周围血管等:四肢躯干一处或多处发凉或有刺痛感,继之出现皮肤红和触摸痛,肢体两侧出汗不均匀障碍,听力、发音不正常,头昏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肠蠕动增加等繁多不同症状。
  交感神经型诊断治疗依据:
  常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和阳性体征。
  有反射性交感神经的刺激症状,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同侧面部充血、出虚汗、顽固性头痛、咽部有异物感以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治愈标准:
  症状消失,能参加劳动和工作。
  好转标准:
  症状减轻或稳定,只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
  (五)做爱(性交)型:
  颈肩痛常见颈椎病患者,但其病因很多,除常见颈椎间盘突出、退行性改变或外伤因素外,平时也可见于青壮年做爱高潮后,特别是女性。现代医学证实,在做爱高潮间,人体各肌肉关节组织是收缩的,特别是颈椎在引体向内向上强烈动态运动中,头面胸部尽力向前曲屈伸展,颈椎必然向后反向曲凸,此时如果猛力向后曲凸超负荷过度屈伸,就会导致颈椎原生理曲度恢复受限或缓慢,造成颈椎曲度变直或不同程度的后凸,出现肩颈疼痛,活动受限等不适,严重者头偏向一侧即疼痛加剧,有时向枕顶或肩背部放射,有时也会出现头晕头痛和眼、耳、心区、四肢等症状。检查时可发现颈部项部肌肉痉挛,活动范围受限及伴有一侧或双侧疼痛明显。侧位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凸,多发生在C3-C7之间多个椎体生理曲度改变,也可见椎体后缘有重影为双边现象,关节突、关节有重影为双突现象。近几年经在国内外研究发现观察论证,多数做爱型颈椎病症是可以在3日内自愈的,如果3日后症状不能自行缓解或在3日内症状明显逐渐加重,就需要找医生进一步诊治了。
  诊断依据:
  1.多见于青壮年人,做爱后6小时内感到颈肩背疼痛,活动受限,转头时疼痛加重,有时伴有头昏、心动过速、耳鸣等症状。
  2.颈椎X线摄片检查:可见生理曲度消失,出现变直或反弓成角畸形。
  治愈标准:
  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能参加劳动和工作。
  (六)混合型:
  两种以上类型颈椎病症同时存在,如脊髓型与神经根型两者同时存在,可称混合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或性交型混合,也称混合型,也有三者以上混合形成的混合型。
  混合型诊断依据:
  具有颈椎病的两种类型以上主要症状。
  治愈标准:
  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能参加劳动和工作。
  好转标准:
  症状好转或稳定,有时仍有复发。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6: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2.治疗方法
  2.1松解加宽颈椎各间隙   激活经络感传:在测定标准颈部足太阳膀胱经络线和各椎体棘突间隙压力大小、病灶位置及周围软组织软硬度症状后,患者取坐位,颈部及全身放松,挺胸收腹双眼平视正前方,使颈椎曲度顺势向前弯,两肩持平,双上肢自然伸直沿胸腹两侧稍内下垂,双手5指轻轻伸直略分开,手掌放于大腿内上侧。术者站在患者后方,双手4指略伸直合拢,轻稳按压在靠近患者颈部的双肩上,双手拇指弯曲拟“虎爪样”指尖从患者第4-5胸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络线(棘突与横突中央)轻轻交替按摩3-5次后,向上用力(约5kg)均匀滑行推动,当滑行推动到第7颈椎下缘与第1胸椎上缘间隙时,术者双手4指顺势离开肩部,较轻稳地围绕患者颈椎两侧皮肤,食指在上,带领其它3指略弯曲,滑动至患者双侧下颌骨下缘,形成围绕患者颈两侧呈近似圆柱形,轻稳地将头颈固定,在上述固定位置确定同时,即可用双手掌和手指的聚合力量,相对柔缓地逐渐加力均匀、缓慢地顺势沿下颌两侧将头颅向正上方托起,此时术者双手4指朝上托颅,使患者枕后部与术者胸前部上中央靠拢贴紧,双上肢以肘至腕关节近端为支撑点,平稳均匀地按压在患者几乎整个肩上部,形成一个医患上肢、胸部和头颈相互围绕紧密依贴的稳固牢靠的三角共同体(为安全有效用大力增宽椎间隙,松解周围各软组织奠定了基础)。在此同时术者以双肘远端为支点向下均匀压患者双肩第七颈椎以下肢体(压力+患者除头颈以外的几乎整个体重重量)。同时术者用双手掌和手指相对柔缓地用均匀力量围绕患者颈两侧、沿下颌两侧顺势将头颅向上托起(此时上托下拉的力量总和约是患者自身体重的重量),这种相互力量定向效应,迅速促使颈椎各间隙于数秒内,在手法上托力和自身重量下拉力作用下,被牵引拉宽,术者双手拇指指尖在此基础上即刻从第7颈椎棘突与横突之间两侧起始,沿足太阳膀胱经络向上提、压、按、拔而滑行,每当滑行到压痛点、病灶区或随机出现的异常感觉区时,可适当瞬间增强滑压的定向力,矫正颈椎及软组织错位,要不停顿地连续均匀地提、压、按、滑动至第1颈椎(寰椎)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或足少阳胆经的凤池穴,然后缓慢减力减压放松,此时双上肢以肩关节为支点向上屈曲抬起的同时,双手小指尖滑行到相对应的耳垂后,下颌角与乳突之间的医风穴位处停止滑行,导引其它4指分别从耳前、耳上、耳后略分开沿患者耳周围上、后、下按压滑动到枕大和枕小神经出颅区颈两侧、前中后斜角肌群,双手拇指指尖略分开并排平稳按压在颅颈交界后中央督脉线上,与双手4指指尖同步地沿颈后两侧向下连续滑行至颈胸肩结合部,此时将手势改为双手4指紧紧平排并拢伸展,分别均匀地按压在患者双肩顶部及周围,当术者双手拇指指尖分别滑行到患者两侧肩胛骨内上角与斜方肌伸展区及其它4指指尖伸展至患者两侧锁骨上窝区域的同时,术者双手5指同时在患者肩上前后两侧用力抓握收缩,将患者肩胛内上角至锁骨中部各类软组织轻稳抓握托起后再放回原位,此时术者双上肢较快地外旋转将手势,变换成拇指指尖在患者肩前,按压在肩关节前中点上,其它4指指尖按压在肩关节后中点上,用力抓握双肩几乎整个肩关节中线以上的软组织。然后术者双上肢同样较快地内旋转,形成拇指指尖在后按压在患者三角肌远端后缘,其它4指指尖水平按压在三角肌远端前缘(肱骨中间),用手抓握该处相连的三角肌、肱二头肌、三头肌等软组织,将其松解疏畅。然后术者再同样地将双上肢外旋转,形成拇指指尖在前按握在患者肘关节中点前曲池穴位上,其它4指指尖按握在肘关节相对应的后区,几乎将双侧整个肘关节外后区用手指包裹住,用力抓握该处的多类软组织,将其松解疏畅。这种自颈至肘连续不断地一正一反一上一下旋转定向手法,确似“螺旋形”上下左右翻滚式活动,是一气呵成的,时间约5-8秒,这样就可从不同方向形成多个角度的效应,去松解消除因颈椎不稳牵拉刺激导致的颈、肩及上肢各软组织的痉挛不畅病理反效应。
  2.2矫正颈椎后凸   回缩椎间盘突出的体积:在完成上述治疗后,颈椎各间隙相对增宽,椎间盘突出等症相对获得整复和改善,各颈椎两侧、中间及周围软组织也相应得到松解,为有效矫正颈椎后凸和继续回缩椎间盘突出的体积创造了条件。此时患者继续取坐位,颈部及全身放松,自然挺胸收腹平视前方,双手掌放于大腿内上方。术者站在患者胸前方,双手拇指指尖轻轻在患者双眉中间印堂穴位交替上下按摩3-5次后,同时分别沿左右眉上区轻轻推滑至太阳穴平稳按压,将头颅固定(左手拇指尖固定患者右太阳穴、右手拇指尖则固定左侧太阳穴),防止其摇动,同时双手4指尖并紧排列,平稳地按压在患者第1胸椎以上和各下颈椎棘突两侧约0.5mm处,手指尖将颈后斜方肌和后斜角肌等软组织尽量分开,使双手4指尖尽量靠近下颈椎棘突与横突之间,上下并拢排列整齐,当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后,术后即可均匀地将双上肢肘以上拢靠,贴在自身胸两侧使双上肢形成自我固定稳定的姿式,双手拇指尖在固定患者两侧太阳穴防止头颈摇动同时,用力向上提升头颅(提力约3.5公斤似头颅的重量),以减轻或消除头颅对颈椎的压力,在此同时其它并拢的4指指尖,沿第7颈椎棘突两侧下缘和第1胸椎棘突上缘两侧相对柔缓地、逐渐用力均匀地顺势把颈椎后胸椎以上各组织向上托起,此时颈椎各间隙在手法上提力和自身重力下拉力作用下被牵引拉宽放松,双手4指尖即刻从第7颈椎棘突至横突中央下缘起始,沿足太阳膀胱经向上提升压按滑动,当滑动到颈椎后凸处或压痛点及异常感觉区域时,可适当增强双手4指指尖棘突两侧的滑压推行的定向力,这种定向力是随着4指指尖先后滑压按行经过颈椎病灶区、不停顿地连续不断地均匀地至第1颈椎(寰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或足少阳胆经的凤池穴位处,然后缓慢减压放松,双手5指在枕骨两侧伸直,向内旋转形成掌心朝下5指靠拢略弯手势,以大鱼际肌靠拇指边缘为支力点,沿颈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络感传线,自第1颈椎至第7颈椎连续不断地推滑到颈肩连接区时,双手5指轻柔地推拿1次该区的斜方肌等肌群。手指离开患者颈部。整个手法定向消除颈椎曲度变直后凸的治疗过程多在5-10秒内完成,尤其是“托颅提颈、舒骨理筋、矫正曲度、固定稳定”整个手法是一气呵成,操作者没有丝毫的喘息时间。在动态中适力将颈椎中段和椎间盘突出部位间隙向食道方向推进,在滑行推进中,颈椎曲度就会向颈前弯曲,椎体间隙相应朝向食道方向,就会增宽,同时手指推滑产生的冲击波推动作用,椎体间隙增宽产生的回吸力作用,就会促使突出的髓核向椎体间隙回缩,减轻或消除神经受压而使疼痛等症状缓解。病情较重者(每日症状发作1次以上),每3天治疗1次(中间休息一天),病情较轻者(每数日发作1次),每5天(中间休息3天)治疗1次,每21天为一疗程,每次治疗后让患者间隔休息1-3天,主要是让颈椎和周围软组织在重新组合理顺条件下,有一定的休整康复时间,以防日后复发。术者在整个诊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病情,注意手法轻重适度,缓和有力,以柔克刚,特别是在患者头颈减力下落将要完成时,术者手指要全部协调配合一致,平稳柔和地固定其头颅落放到本体生理曲度或接近生理曲度位置。此法是疗效提高的重点操作,矫正后,自上而下地沿颈椎生理曲度滑行后推拿颈肩肌群,则是巩固疗效的关键。操作时忌用暴力推拉扭旋头颅,以防脊髓撞伤而休克。
  2.3梳筋护椎   调解颈部韧带不协:在完成上述2项治疗后,患者各颈椎相邻间隙及排列曲度获得改善,但周围较重要的数条韧带还处于不协和的状态需要调解。此时,嘱患者继续取坐位,颈部及全身自然放松,挺胸收腹、双眼平视、双手掌放在大腿内上方,术者站立在患者背后方,左手掌面朝向患者右颈侧,拇指尖朝下,自患者头颈交界第1颈椎右侧约0.5mm处足太阳膀胱经天柱穴位,直线向下沿膀胱经推滑达同侧右肩胛骨内上角时,4指伸直排列靠拢旋转过来,食指在上,贴敷围绕在患者几乎整个左侧颈部将其固定,此时拇指尖离开右肩胛骨内上角,向上挠起位于颈后左上侧,嘱患者头颈同时水平向左侧旋转60-80°,此时患者右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前、中、后斜角肌等数条肌肉韧带都清楚地显示暴露出来,术者除拇指外,其它4指略分开,指尖呈抓物状向掌侧弯,4指尖分别按压在患者右侧颈上各条肌肉韧带上,当感觉到所触及到的肌肉韧带硬度时,择选1条最缰硬的肌肉韧带,其它3指尖迅速向触及到最硬肌肉韧带的指尖靠拢,帮助其1个指尖均匀地沿肌肉韧带行走路线向下推压滑动至颈胸交界较深部缓慢离开,患者头颈又恢复到正常角度,眼视前方。然后用同样的手法在不同的方向,调解患者左侧颈部的最缰硬的1条肌肉韧带。临床数千名病例显示,只要把颈椎周围最缰硬的1条肌肉韧带调解到正常形态和力度,其它韧带一般都能随之获得影响而自行调解,这种抓其一点一线一条而带动周围全局的调解效应,是非常有效的简单治疗方法,不需去进行全颈肌肉韧带进行调解而推拿按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医源性(过度治疗)损伤。有趣的病例显示,如伴有“落枕”症状,醒后突然颈痛不能左右转头颈和低头仰头受限患者,多数只要及时接受该方法1次治疗,缰硬的肌肉韧带就可能获得调解而症状随之消失而痊愈。
  2.4反手增强作用力   激活足太阳膀胱经显性感传:在完成上述3项治疗后,患者颈椎及周围软组织功能相应获得改善,但颈椎病程较长(半年以上)或急性病重患者常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整个脊椎周围的稳定性,即所谓的“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传统俗语说法,更重要的是较重的颈椎病会引起五脏六腑及全身器官的不同症状反应,如临床上常见的颈性眩晕、颈性头痛、颈性血压升高、下降和颈性心率及胃肠道、生殖系统症状。因此要综合(中西医)治疗颈椎病,力争根治避免反复发作。常用的简单方法如下:嘱患者继续坐位,挺胸收腹平视前方,双手掌指放在大腿内上方。术者站立在患者背后,双手拇指尖按压在患者相对应的两侧肩胛骨内上角,双手4指分别按压在锁骨中间后上方肩膀部,上下按摩3-5次后,双手4指尖并拢靠齐形成直线,呈半空式握拳状态,尽力使用双肩、肘、腕关节的外旋力量使双手掌心朝外前,使双手4指尖呈垂直线势,分别按压在患者双肩胛骨内上角内上方的胸椎顶端棘突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络线上,同时双手拇指迅速离开双侧肩胛骨内上角,转移到上背部两侧,按压在斜方肌上,起稳定和协同4指尖按压经络线的作用。此时术者双脚尖蹬地将全身托起,前胸尽力靠近患者后胸背部,分别综合利用双上肢、胸部、腰腹部的力量,推动双手4指尖沿着整个胸、腰、骶椎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络线连续不断地均匀平稳地按压滑行至双大腿外侧,双手中指尖达到殷门穴位时,双手5指同时轻柔按摩1次该处的肌肉后离开。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6: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2.5推力增强刺激   激活督脉反弹性感传:在完成激活足太阳膀胱经后,术者转向患者背后左侧,右手伸指掌心朝向患者胸椎上端中央,尽力使用拇指下内至掌心的大鱼际肌高峰点和中指尖形成的垂直力量,按压在督脉经络线上,左手掌贴敷按压抓住患者左肩关节上将其肢体固定,此时开始连续不断地均匀平稳地沿胸、腰、骶椎中央的督脉线按压滑动推行至尾椎部。在右手中指尖达肛门后缘长强穴位时,以指尖代针向内上钩起,刺激督脉向上反弹感传,此时患者常有提肛缩肾的自然动感。推行过程中,嘱患者同时做挺胸、收腹似“伸懒腰”姿式完成,整个操作过程(激活督脉感传)约3秒。经近万例患者治疗观察,约95%患者在手指按压推滑脊柱两侧1-3分钟内,出现明显的两条或数条红线(皮肤血管充血带),沿足太阳膀胱经络线伸深(手指尖推行区),有趣的是这条沿经络线行走的充血线状带的形成,在患者收缩拉紧胸腰后的肌肉时推行显示最明显,充分放松后则浅淡,这条沿经络线推行导致的充血红线,无论是明显的,还是浅淡的,一般都会在5分钟左右自然消退,与日常刮砂和撞碰皮肤形成的充血带需数天才能消退的过程有很大区别。另外多数患者反映,在激发经络线时,所刺激的区域肌肉稍紧张些效果好,完全放松时则效果差。根据这些现象,近5年来,我们在手法定向正骨激活经络感传线过程中,尽量使患者机体其它部位放松,刺激经络线的地方则适当收紧,就象音乐界拉二胡、弹钢琴一样,使各条琴弦有松有紧地发出不同音调,协奏出悦耳的音调。结果这样的治疗方法,使疗效提高了。初步分析,经络线可能在适度松紧的条件下,传导功能和调节机体效应会提高,是否这样?尚需进一步探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经络研究专家祝总骧教授,80年代初就发现经络线有高亢震声产生。为经络的研究发展找到了理论依据。
  以上定向正骨5步法(①松--松解颈椎各关节间隙。②矫--矫正颈椎达生理曲度。③梳--梳顺颈椎周围软组织平衡协调性。④反--利用手指反滑力激活足太阳膀胱经显性感传。⑤推--利用手掌反推后手指弹起力激活督脉显性感传效应。)是治疗各类型颈椎病的基本手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2 15:54 , Processed in 0.18400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