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栀子花开 于 2015-11-14 16:04 编辑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患儿在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症状多在婴儿期出现,可伴有(或不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行为异常、流涎、视力下降及癫痛等多种并发症的脑部综合症候群。
病例均为门诊患儿,年龄最小为7个月,最大为13岁,其中7个月一3岁有83例,-7岁有55例,一13岁12例;痉挛型84例,驰缓型26例,共济失调型3例,其他型37例。
临床表现:所选病例均经脑部CT扫描及脑电图检查证实存在不同程度脑部病变,并排除脑部进行性疾患。所观察病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同时伴有语言障碍者84例,有视力障碍者18例,有明显听力障碍者11例,流涎者30例,癫痫发作者7例。
治疗方法:针刺方法:①主穴:四神针(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共四针),脑三针(脑户穴一针、脑空穴左右各一针),颞三针(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处为第一针,以第一针为中点,在同一水平前后各旁开1寸处分别为第二、三针,左右两颞共六针)。②配穴:智力低下者,配智三针(神庭穴一针、本神穴左右各一针),语言不清、流涎者取舌三针(下颌骨内侧缘中点与喉结连线上,离开下颌1.5寸处为第一针,以第一针为中点,在同一水平向左右各旁开1寸处为第二、三针)、肢体瘫痪取手三针(曲池、外关和合谷穴)、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和太冲穴)、风市、伏兔、血海和梁丘等穴位。③针刺方法:用30号1寸不锈钢毫针,取头部穴平刺进针0.8寸左右,四肢穴直刺常规进针深度,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5一8分钟捻针一次,平补平泻,亦可随证施用补泻手法,主穴每次均针刺,配穴交替使用,全疗程为4个月,每天1次。
穴位注射方法:①穴位选择应根据临床辨证分别选用,属肝肾阴虚者选用肝俞、肾俞穴,属心脾两虚者选心俞、脾俞、大肠俞,四肢选曲池、足三里、风市等穴,每天更换一对穴位轮流注射。②药液选择:选用维生素B12、维丁胶性钙、胎盘组织液、脑活素、肌生注射液和胞二磷胆碱等药物。
家庭教育方法:①智力缺损:根据弱智儿童智力缺损程度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度四个等级进行不同要求的智力训练:轻度智力缺损(智商在50一70之间)患儿训练的重点在于社会生活能力和劳动技能的训练;基础学习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小学六年级程度以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中度智力缺损(智商在35一49之间伴轻度躯体缺陷)患儿训练的重点放在社会生活能力方面,以自理生活和简单劳动技能为主要目标,对他们掌握文化知识要求不能过高。重度、极重度智力缺损(智商在40以下伴有较严重的躯体缺陷)者教育重点放在肢体机能训练和生活自理上。②语言障碍:每天进行语言发音练习不少于两小时。③运动功能障碍:每天进行上、下肢及颈、腰部功能锻炼。
疗效评定标准:以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语言能力和表情、反应、步行不稳、手软或颈项、腰部无力、多动或孤独等共九项指标综合评定:①显效:前四项中,其中有三项提高;或前四项中有二项、后五项中有四至五项改善者。②有效:前四项中有二项提高者;或前四项中有一项,后五项中有二至三项改善者。③无效:前四项中无明显变化或仅有一项略有提高;或仅有后五项中之一项改善者。疗效评定由3人组成评定小组,根据家长及教师反映情况综合评定。
经治疗,本组150例小儿脑瘫,经系统治疗后显效26例、占17.3%,有效101例、占67.3%,无效23例、占15.3%,总有效率达8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