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冰儿 于 2015-11-17 16:43 编辑
患者年龄(41士20)岁,病程6个月一10年。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反酸、烧心或胸痛等症状,胃镜下可见食管炎症性改变。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烧心、胸痛以及反酸等症状,包括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糜烂,严重者产生瘢痕导致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党参、黄连、黄岑、大枣和炙甘草等七味中药组成,寒热并用,调补中焦,已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治疗。 治疗方法:每天服用半夏泻心汤,方剂:半夏12g,川黄连5g,黄岑lOg,党参15g,干姜5g,大枣4枚,炙甘草5g。胃热炽盛者去干姜,加丹皮、焦山桅和蒲公英各10g;胃阴虚者加北沙参、麦冬、石解和百合各10g;寒邪犯胃者去黄岑,加吴茱萸、香附各l0g。每日1剂,分两次冲服。同时联合腹针治疗:主穴:中脘、关元、天枢;配穴:纳差者取承满、梁门,胸痛者取下脘。用25 X 40mm针进行候气、行气和催气,留针30min后起针 疗效评价: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未发现反流,胃食管黏膜正常;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下胃食管黏膜水肿溃疡面积明显减少;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疾病发作次数减少,胃镜下食管黏膜水肿溃疡面积得到控制;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善,胃镜下食管黏膜水肿溃疡面积未减少或恶化。其中治愈、显效和有效计入有效率。 经治疗,50例患者中,治愈17例,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0%。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并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或气管等组织器官损害。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反胃、嗳气、吞咽困难,少数患者伴有咳嗽、喘憋和声音嘶哑。现代医学认为,胃食管反流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主要机制是抗反流能力的减弱和反流物对组织的损害作用田。而在中医中,胃食管反流病属“噎膈”、“吐酸”、“嘈杂”、“梅核气’等病证,多由于肝失疏泄、胆火犯胃,导致气机失常,气逆犯胃,使寒热错杂,痰热互结,胃失和降,从而引起病症,因此治疗上应采取辛开苦降、化痰散结、通阳降气的方法。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瓣太阳病脉证并治》,主治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为调和脾胃的主要方剂。其中半夏属辛温,引阳入阴,交通阴阳,黄岑苦寒降肺,而黄连为苦寒泻热,另加干姜振奋中阳,党参、大枣可补脾气,脾阳气足可升清,炙甘草守定中气。现代药理证明,半夏泻心汤既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又能减少胃肠道痉挛,对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症十分有效。 而腹针疗法取主穴:中脘、天枢、关元,其中中脘为胃之募穴,天枢为腹部足阳明经络穴,行针主治上腹部疾病,关元可助消化,升清降浊。联合腹针可以起到补益气血、疏通经络、行气止痛的作用,且痛苦小、效果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