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是胃肠病中的疑难病之一,临床上治疗有一定困难。根据症状,UC可归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便血”、“肠风”、“脏毒”范畴。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标准,年龄24-58岁,平均 41.12岁;病程0.5-1年10例,1-5年16例,5一10年6例,10年以上4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黏冻样便或黏冻血便,或有里急后重,纳食明显减少,全身疲倦乏力,病程3个月以上;肠镜检查示16例肠粘膜有散在溃疡面,15例有肠粘膜轻度糜烂,5例肠粘膜有出血点,小脓肿及苔样改变。 治疗方法:急性发作期中药灌肠联合内服,缓解期坚持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内服防止病情反复。中药灌肠方组成:青黛10g,白及20g,地榆炭30g,生蒲黄20g,马齿览30g,黄柏20g。上药加水200mL,煎至150mL,每晚8时灌肠,保留30-60min,每晚1次,15d为1个疗程,坚持1-2个疗程。中药内服方组成为蒲公英20g,黄柏l5g,黄芩10g,白头翁15g,秦皮15g,败酱草20g,干姜10g,制附片6g,仙鹤草l0g,地榆炭20g,肉桂3g。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保持心情舒杨,进食易消化食物。 疗效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拟定。近期治愈: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显示薪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形成凌痕,大便镜检3次正常,停药观察6个月无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显示溃疡消失,黏膜仍有轻度炎症.大便镜检正常。好转:症状减轻,结肠镜检查显示私膜病变减轻或溃疡数目减少、范围缩小50%以上,大便镜检红细胞、白细胞<5个/HP。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结肠镜检查、大便常规检查无好转。 经治疗,36例中痊愈20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67%。 中医学认为,UC多由于体质因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起居不慎、导致脾失运化而酿生湿浊,气血凝滞,伤及肠络而发病;脾虚湿盛,郁而化热,蕴结大肠,病延日久,损伤脾阳,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水谷不化,津液不畅而见腹泻,肠络损伤,而见便血,腹痛等症。病在脾胃大肠,主要病机为脾虚疏泄、运化失常,夹痰夹湿,造成湿浊停留,瘀热蕴结。临床多邪实与正虚并存,治疗急性发作期以泻实为主,恢复期则侧重于补虚。方中马齿苋味酸性寒,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药理研究发现,马齿苋能提高大鼠结肠组织中SUD活性,使MDA含盆下降,结肠黏膜组织急性损伤程度减轻,具有明显抗炎效果:病理学结果显示对溃疡面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地榆炭归大肠经,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生蒲黄性甘平,归肝心经,化瘀止血,比痛利尿;青黛咸寒,清热解毒,生肌愈溃。清肝泻火,凉献消斑;黄柏燥湿止泻而厚肠,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燥湿凉血止血之功。患者久病急性发作,湿热蕴结,但脉象沉细,肢体畏冷,考虑为脾阳受损,口服中药予以清热解毒的同时辅以温阳之剂,寒温并用。恢复期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渗湿,疗效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