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晨曦 于 2015-11-19 16:59 编辑
患者均来源于针灸科及妇科门诊,符合西医乳腺增生以及中医“乳瘀”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病例选择标准:(1)诊断标准叫: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的诊断标准制定。症状与体征: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和隐痛,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连续3个月或间断疼痛3-6个月不缓解;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推之可动,可有触痛,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患者可有乳头溢液或瘙痒。
(2)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女性、年龄20-50岁、病程4个月一10年的患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3)排除标准:①年龄20岁以下、50岁以上的患者;②妊娠期与哺乳期的妇女;③排除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受损和血液系统疾病;①目前正在参加其他药物研究的治疗者;⑤精神病患者。
(4)剔除标准:纳入后未按试验方案完成治疗的病例。脱落病例处理:随机分组后由于各种原因未完成治疗均为脱落病例,不计疗效,并详细记录脱离原因,总结时分析说明。
乳腺增生病目前己居乳腺疾病发病的首位,随着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乳腺增生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40%,占乳房疾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
治疗方法:腹针治疗
(1)基础治疗:心理疏导及口服中成药乳癖消,每次2粒,每日3次。
(2)腹针:选用直径0. 25 mm、长40 mm不锈钢针,参照《腹针疗法》,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患侧)。操作:中脘、中脘、气海、关元深刺至较深的皮下组织中,深度约25 mm;滑肉门浅刺,其深度为穿过皮下,位于脂肪层,在肌层之上。只捻转不提插,无需得气的感觉。进针后停留20 min谓之候气,每隔10 min在滑肉门穴调针一次,使针尖朝乳腺增生的方向进行捻转,加强针刺效应,留针20 min起针。腹针的补泻手法依刺激的强弱而定,弱刺激为补,强刺激为泻。每周2次,治疗周期为5周。
(1)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全国中医外科学会第二次乳腺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治疗前后行高频彩超检查以判断疗效。治愈:乳房肿块及疼痛完全消失;显效:乳房最大肿块直径缩小1/2以上,乳房疼痛基本消失;有效:乳房最大肿块直径缩小不足1/2,或肿块变软,疼痛减轻;无效:乳房肿块无变化或增大,疼痛未减或加重。
(2)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即刻度尺法):以长度为10 cm的标尺两端(0一10,每1 cm代表1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分别代表最好和最差,让患者取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位置,医生读出分数,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疼痛分值数据,进行疼痛评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重。
(3)主症疼痛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修订综合疗效标准”,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VAS积分一治疗后VAS积分)/治疗前VAS积分」X 100%。临床痊愈: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疼痛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且<95%;有效:疼痛好转,疗效指数≥30%,且<70%;无效:疼痛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