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CP)是一组在儿童早期即发病的非进行性症候群,表现为非阵发性的中枢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瘫痪、姿势异常和不随意运动等,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等。 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全部病例为7岁以下,治疗时间2个月以上;年龄最小0. 5岁,年龄最大6. 5岁,平均年龄2. 8岁。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纪要》诊断标准。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瘫痪,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治疗方法:针刺疗法 主穴选头部特定穴位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 5寸共 四针)、智三针(前发际与头部正中线交界为第1针,左右旁开3寸各一针)、颞三针(耳尖上2寸为第1针,左右旁开1. 5寸各一针)、脑三针(后发际正中直上2. 5寸为第1针,左右旁开1. 5寸各一针),配穴为好动难静者加手智针(内关、神门、劳宫),喜静少动者加足智针(涌泉,第三趾跖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连线中点为第二针,平第二针向内旁开一指为第三针),语言障碍加舌三针(廉泉为第1针,左右旁开0. 5寸各一针),运动障碍加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用30号1寸毫针,头部平刺0. 5至0. 8寸左右,四肢穴直刺进针常规深度,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推拿操作手法:患儿取坐位,开天门(即推攒竹,双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分阴阳(即推坎宫,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按太阳,掐百会,按风池及风府;推拿双上肢,点按合谷、内关、曲池、肩髃:患儿取俯卧位,推脊两侧,按五脏俞穴,捏背:患儿取仰卧位,推滚双下肢前侧,点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根据患儿痉挛表现,适当辅以分髋及关节被动运动等复式操作手法;每次操作15分钟,每日一次。 穴位注射:脑活素、大脑组织液、维丁胶性钙、维生素B12及胞二磷胆碱等,穴位常选心俞、脾俞、肾俞及四肢穴,每次2个穴位,轮换选择药物注射,每日一次。 口服药物常规用真人大造丸。4个月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2个月。 经研究发现,3岁以下患儿的疗效较3岁以上好,治疗4个月以上患儿的疗效较治疗2-4个月的患儿好,痉挛型和肌张力低型的疗效较手足徐动型和混合型好。 据文献报道脑性瘫痪患者占全部活婴的0. 15%-0. 5%,其发病率之高和对患儿造成的残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精神与经济负担。西方医学对本病的干预主要采用教育和体能训练。本康复中心利用靳瑞敏教授继承中医“手足拘挛”、“痿症”、“五迟五软”的理论,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创立的“靳三针”疗法,配合独特的小儿脑瘫按摩及药物,对CP患儿进行治疗。 针刺推拿为主中西结合治疗CP是根据穴位的主治功能和中西医的生理解剖理论,发挥腧穴的协同治疗作用,又将中医穴位经络的作用与西医的体能训练,西药药理作用相结合,对CP患儿进行积极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