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年龄28一65岁,平均(42 .50士8 .82)岁;病程2个月一22年。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①临床表现: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腰生理孤度改变,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②体征: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③辅助检查:X线片、CT及MRI检查提示不同程度的存在腰椎侧弯,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治疗方法:给予腹针治疗,处方:水分、气海、关元。辨证加减:急性期症状明显者,可加人中、印堂;以腰痛为主者,可加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合并明显坐骨神经痛者,可加气旁(对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依据薄智云《腹针疗法》规定的定位及取穴方法,采用薄氏腹针,根据病情虚实酌情使用平补平泻或补泻手法。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0d,每日2次,共20次。 综合疗效评价:改善率大于90%时为治愈,改善率大于60%为显效,25%一60%为有效,小于25%为无效。 经治疗,46例,痊愈21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4例,愈显率为80.43%,总有效率为91.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部损伤、扭闪挫伤或慢性劳损等因素,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破裂后突,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而引发本病。从而导致经络痹阻,出现腰腿疼痛、麻木、痞软无力等症状的一类疾病。目前,在治疗上以保守牵引疗法为常用的方法,其机理是增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解除神经根与腰髓的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营养,以减轻症状和缓解病情。但存在治疗时间长,疗效慢等局限性。 腹针治疗是当今著名针灸名家薄智云教授结合自己近30年针灸临床经验,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总结出的一种新的微针疗法。腹针充分吸纳了现代科学理念和采用了现代医学中适合中医适合使用的手段,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等优势。近年腹针治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腹针疗法是以脏腑、经络、针灸等中医理论为基础。腹针疗法认为经络始于胚胎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的母系统。机体以神阀为中心,在腹壁分布着一个全身应答关系非常明确的经络系统。根据腹壁的浅层经络的分布特点,提出了神阙经络系统理论。以此为理论依据指导临床实践,通过微针刺激腹部穴位,调整脏腑经气,滋补肝肾以治本,祛风逐寒以治标,标本兼顾,共达通络止痛、消除症状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