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14|回复: 1

经筋疗法治疗中风痉挛

[复制链接]

94

主题

92

回帖

5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16
发表于 2015-11-30 16: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经络养生 于 2015-11-30 16:23 编辑

       中风后残疾主要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弛缓性瘫,23周后进人痉挛状态,表现为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异常运动模式。这种异常的运动模式妨碍肢体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因此,尽早解决痉挛问题,打破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已成为现代康复医学的一个热点问题。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上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选择符合中风(脑出血、脑梗塞)诊断的患者120例,年龄在40-70岁,病程16个月,上肢肌力2级以上,伴有肌张力增高, Ashworth量表1级以上。

      治疗方法:经筋刺法。

        取穴:鱼际、大陵、通里、经渠、尺泽、曲泽。

        操作:均取患侧穴。鱼际穴直刺1寸,刺入拇短屈肌腱中(手太阴经筋);大陵穴稍向尺侧直刺I寸,刺入指探屈肌腱中(手厥阴经筋);通里穴向尺侧斜刺进针,深度约0.5寸,刺入尺侧腕屈肌(手少阴经筋);经渠穴尺侧旁开0.1寸,在桡动脉的尺侧点向尺侧斜刺进针,深度0.3寸,刺入挠侧腕屈肌腱(手太阴经筋);尺泽穴向尺侧斜刺0.5寸,刺人肱二头肌腱(手厥阴经筋);曲泽穴向挠侧斜刺约0.5寸,刺入肱二头肌腱(手厥阴经筋)。得气后施捻转泻法,持续捻转2min,休息I0min ,重复2次后起针,每日1次,连续治疗30次。

       检测方法:

        入选病人分别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时,在我院肌电室做肌电F波测定。另选20名年龄在40 -70岁的健康人和10名中风弛缓性瘫痪病人做对照。

       肌电室环境安静,病人于隔音的双层铜网屏蔽室内,室温在18- 25℃之间,病人平卧位,选择患肢腕部正中神经为刺激点,用酒精擦净腕部皮肤,丹麦产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地线置于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配有计算机处理系统,该程序系统自动将M波与F波分别放置在前后段显示。F波振幅取峰一峰垂直高度,F波潜伏期由计算机自动显示。肌电图增益设置为1MV/D,时程为5MS/D,刺激频率为1Hz,刺激强度由小到大,当M波稳定,F波最大振幅时,描记F波图形,记录各参数。观测参数包括潜伏期、波幅、时限、阈值。



94

主题

92

回帖

5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0 16: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痉挛的发生机理与肌电F波

      正常骨骼肌的梭内肌接受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当肌肉受到被动牵拉或兴奋γ运动神经元引起梭内肌收缩时,通过感受器的传入纤维,经后根将冲动传入脊髓灰质。与前角的α及γ运动神经元构成兴奋性突触,再经α纤维传出,引起骨骼肌收缩。这一过程的同时伴有脊髓的一般中间神经元及特殊神经元参与突触前抑制、回返抑制、交互抑制及自身抑制。研究表明,脑系起源的纤维可释放5一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两者在维持正常的脊髓抑制性环路中起重要作用。当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进人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抑制性冲动减少,搅乱了运动神经元正常的兴奋与抑制平衡。这些变化可伴随着运动神经元突触末梢数量和性质的变化,包括许多突触小结被破坏,残存的突触前末端芽变,从而导致突触兴奋性增强。α运动神经元的膜特性发生改变(包括树突膜面积减少或抑制性树突的高兴奋性面积减少)或传人冲动变化而发生的膜电位变化,均可导致α运动神经元的高兴奋性。由于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对骨骼肌的收缩与紧张状态的控制作用增强,牵张反射亢进,临床上出现以上肢屈肌肌群和下胶伸肌肌群为主的肌张力增高,瘫痪肢体处于痉挛状态。

     F波是1950年Magladeryh和McI3ougal首先提出的,认为这是周围神经接受电刺激后而出现的一种晚期肌肉反应。当周围神经接受超强刺激后,引起一个大的顺行传导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称为M波;同时神经冲动逆行沿近段运动纤维向脊髓传导,兴奋前角细胞,再直接或间接经过中间神经元或树突网而兴奋其它前角细胞,然后冲动再经其运动纤维传出,到达所支配的肌肉,出现第二次肌肉反应,在肌电图上可见到M波之后的一个小的肌肉反应电位,即F波。F波的出现与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有关,因为F波不能兴奋那些兴奋性低的运动神经细胞,因此,近年来人们认为F波可作为衡量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兴奋性的指标。

     本项研究以20个健康人和10个中风弛缓性瘫患者作对照,观测中风痉挛性瘫患者的F波。结果表明健康人的F波出现率是80%以上;中风弛缓性瘫F波出现率多为80%以下;中风痉挛性瘫患者的F波出现率多在100 %。而且与健康人比较,中风痉挛性瘫患者F波的波幅增高、时限延长、阈值小;中风弛缓性瘫患者的波幅降低、时限缩短、闭值增大。这些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说明F波的各参数受上位神经元的控制,中风痉挛性瘫患者F波波幅和时限增加,F波较易出现,是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的兴奋性增高,容易被逆向冲动的电刺激激活所致;而中风弛缓性瘫患者波幅和时限减少,F波难以引出,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有关。进一步证明F波对脊髓的兴奋状态高度敏感,是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变化的探针,作为衡量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兴奋性的一个客观指标,用于说明中枢对运动神经的协调和调节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经筋刺法对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病人肌电F波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病人肌电图表现为巨大F波,即波幅增高、时限增宽、阂值变小;治疗后两组病人F波的波幅降低、时限缩短、阈值变大,经统计学处理,经筋刺法组三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而传统针刺法的波幅和时限变化无显著性差异,阂值变化虽有显著性差异,但不如经筋刺法组。说明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病人存在有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增高,病理性牵张反射亢进,经筋刺法能抑制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对病理性神经活动有良好的调整作用,而传统针刺法仅有阑值的变化,对病理性神经活动的调整作用不及经筋刺法。推断其机理在于经筋刺法与传统手阳明经的取穴与针刺方法不同,它的选穴部位均在靠近肌肉的两端脏梭附近,当针刺这些部位时,健棱兴奋,Lb纤维冲动发放增加,通过脊髓后角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前角α细胞的α纤维的冲动减少,牵张反射减弱,肌张力降低,痉挛缓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2-12 05:00 , Processed in 0.14087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