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道至简 于 2015-12-4 16:36 编辑
经筋理论系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区别于经脉系统的独特诊治规律。“经脉者,内连脏腑、外络肢节”,“行气血而营阴阳”,故大部学者认为经脉中气血因邪气阻滞不通为损容性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却忽视了经脉“伏行分肉之间”,藏于经筋之内,经筋损伤形成“横络”,卡压经脉,是经脉“痹阻不通”的重要原因。“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所以经筋过用、劳损才是形成损容性疾病的重要因素。损容性疾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必须重视人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在治疗损容性疾病(面部选穴)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经筋痹痛而致的相关部位和内脏疾病的调节(整体选穴),标本兼治。
损容性疾病的经筋病理因素
经筋释义
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经筋辨证系统与经脉辨证系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系统,都是经络学说的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外,还有保护人体内脏,反映病候,调节经脉的作用。当人体过度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或受外伤等因素,使入体肌肉“津液涩渗,迫切为沫”,形成“横络”,卡压相应的经脉以及现代解剖学的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器官,而发生经络脏腑病或经络五官五体病气这是经筋损伤而引起相关的损容性疾病的主要病因。
经筋与损容性疾病的关系
与祖国医学关系
经脉痹阻不通使气血运行异常或气血津液不足是损美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但是经脉穿行于筋肉之间、经筋之内,经筋“着藏”护卫经脉,调节经脉中气血正常运行。当经筋反复劳损或受风寒湿邪侵袭时,经筋就会挛缩,甚至形成粘连条索,卡压在此穿出的经脉,使经脉气血运行异常或不足,产生损容性疾病:其二,在美容方面,祖国医学更注重健康之美,精神之美,即所谓“神”美,形与神俱,形神统一,养形可以全神,神旺可以容美,当形体过度劳损产生经筋痹痛,“痛则神归之”,使“心神暗耗”,影响人的精神之美,失去了健康,美丽就毫无意义;其三,“无痪不成斑”,疲血痹阻于络脉之上,就会形成斑块,人体用力不当或挫闪跌扑或不协调的运动,会导致经筋附着处的络脉损伤,局部出血和渗出,形成瘀血,故《灵枢·百病始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损伤,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气。”
与现代医学关系
经筋在现代医学中主要指人体的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而人体脊柱的活动和稳定,除软骨、关节和椎间盘以外,最重要的实际上是椎旁的经筋。由于经筋劳损,会使脊柱的应力异常,引起产生一系列内脏疾病及其相关损容性疾病。正常人体脊柱的稳定的稳定系统,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椎间盘、相应的韧带,以维持脊柱的静力平衡:其二是外源性稳定,主要是指经筋系统,以维持脊柱的动力平衡。事实上,外源性稳定要比内源性稳定重要的多,失去内源性稳定,脊柱的变化比较缓慢,而失去外源性稳定,脊柱即不能维持脊柱的正常功能和活动,这就是经筋的“主束骨,利机关”的作用。因此,经筋系统在脊柱相关病及其损容性疾病中意义重大,现以脊柱为纲,分颈椎、胸椎、腰椎三段,分述之。
颈项部经筋损伤是引起损容性疾病的直接因素
手足三阳经筋均循行于颈项部和头面,手足三阴经筋虽然没有直接通过颈项部,但其循行路线交于对侧的阳经经筋,间接的与颈项头面发生联系。颈项部位于头胸之间,乃连接头、躯干、上肢的枢纽,颈部结构复杂,软组织丰富,活动最多,最易劳损。当颈项部经筋因损伤而挛缩时,可以改变颈推的生理曲度,影响和激惹脊髓神经根、椎动脉、颈外动脉、椎旁交感神经节等,引起相关的损容性疾病及复杂的临床症状。枕动脉供应区非常丰富,有耳后动脉、颞浅动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当二腹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后大直肌等肌肉劳损时,卡压枕动脉时会引起后头痛及供应区的损容性疾病。循经筋针刺大柱、风池、完骨等穴附近的阳性反应点可治疗脱发、黄褐斑、皱纹、上睑下垂、眼袋、粉刺、耳鸣、头痛、眩晕、失眠等疾病。
交感神经分布于椎动脉的表面及其上方的斜角肌,当斜角肌和起于C1-4横突的肩胛提肌及附着于钩椎关节、寰椎关节的相关肌肉挛缩会卡压交感神经和椎动脉而引起相关症状。循经筋针刺C I-6横突、天髎等穴附近的有效点可治疗眼袋、黄褐斑、粉刺、面部皮肤干燥、粗糙、面瘫、心悸、烦躁等病症。
颈总动脉在颈部损美性疾病及相关内脏病的意义非常重大,因该动脉供应颈部及面部大部分的血管、神经、肌肉。面动脉起于颈外动脉,且面动脉与来自眼动脉、眶下动脉、面横动脉存在广泛的融合;面神经部分血供来自椎动脉、基底动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部分血供也来自椎动脉。所以当颈深、浅筋膜挛缩、劳损时,会卡压颈总动脉形成皱纹、颜面疱疹、面部皮肤干燥、须发早白、红血丝、雀斑等病症,而针刺或推拿C1一6棘突、天柱、玉枕、肩井等附近的有效点,可获奇效。
背部经筋损伤及其筋源性内脏病是引起损容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十经二筋有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足厥阴不过胸背,其它经筋均上行于胸背,而胸椎椎旁的软组织主要是足太阳经筋,《灵枢·经筋》:“上挟脊,上项”.足太阳经脉在背部循行于足太阳经筋之内,背俞穴也“着藏”于太阳经筋之内。背俞穴乃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背俞穴可以促进和调整脏腑生理功能,在病理状态下又可不同程度的促进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的生理平衡,故被历代医家所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