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均来自针灸科门诊患者,年龄32. 60士6. 50岁;肥胖程度:轻度8例,中度15例,重度12例。 治疗方法(穴位埋线组):采用俞募配穴法,取大肠俞、天枢、胃俞、中脘、小肠俞、关元、上巨虚、丰隆、阴陵泉。操作方法:常规皮肤消毒,采用一次性埋线针具,用无菌镊子将1cm长羊肠线体装入埋线针前端,右手持针,将埋线针垂直进针快速刺入穴位,刺到所需深度,当提插得气出现针感后左手推针芯,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同时右手缓缓退出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位内,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后,敷无菌胶布以固定。24h后方可去除覆盖之胶布。两周穴位埋线1次,连续治疗4次(2个月)观察疗效。 疗效标准: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肥胖症学术会议疗效标准制定。显效:体重下降5 kg以上;有效:体重下降3-5kg;无效:体重下降3 kg以下。 经治疗,35例患者中,显效16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29%。 俞募穴均为脏腑经脉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体与对应的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皆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根据《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论述,临床上常常把病变脏腑的俞、募穴配合运用,以发挥其协同作用,中医认为肥胖的产生与先天禀赋、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失调等密切相关,其发生涉及脾、胃、肝、肾等,它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胃肠实热或脾胃气虚,胃肠腐热则食欲旺盛,水谷精微反被炼成浊脂;脾胃虚弱则水湿不化,酿生痰浊;肝气横逆伤脾,脾失健运,湿聚成痰发为肥胖。治疗时采用手阳明经的俞穴、募穴大肠俞、天枢;足阳明经的俞穴、募穴胃俞、中脘;手太阳经的俞穴、募穴小肠俞、关元;再配合上巨虚、丰隆、阴陵泉以健脾利湿化痰,诸穴配合共起调理脾胃、祛痰化湿、升清降浊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肥胖与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加和凋亡不足有一定的关系,针刺可能使PPA Rγ(激活受体)的磷酸化水平失衡,导致凋亡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