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红肿、皮温增高、局部肿块、硬结等反应是骨科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发生切口深部感染,甚至可以导致骨髓炎。一般常规治疗术后早期切口感染除足量、有效抗生素外,还要配合切口周围局部治疗。 患者年龄10 - 70岁;上肢骨折术后18例,下肢骨折术后22例,脊柱手术术后10例。患者术后48 h -7 d切口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肿块、硬结,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并伴有口苦、舌红、苔黄及脉弦,中医辨证属热毒内结之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排除切口已有脓性分泌物或热毒内陷者,白细胞计数高于18 x 109 L-1者,有糖尿病史而血糖未正常者,不符合诊断标准或未按时用药者。 治疗方法:为保证医疗质量,按照《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常规使用足量、有效抗生素。治疗组:手术切口常规消毒,用5号无菌注射针头在红肿区域散刺放血,一般刺至真皮层(深度3 -4 mm)有鲜血渗出为度,每个刺入点相距约0. 5 cm,多点散刺放血,范围包括整个红肿炎性反应区,并可适度挤压帮助放血,放血后用无菌乙醇纱布覆盖切口及放血区域,每日换药1次,每2d放血1次, 7d为1个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全身症状、体征消失,切口周围红肿热痛消散,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总数正常;有效:全身症、体征消失,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总数下降50%以上;无:症状、体征及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总数无明显变化。 经治疗,痊愈22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 骨科手术术后出现切口炎性反应表现为切口周围组织红肿、充血、皮温升高等,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深部组织感染,造成难以治疗,甚至灾难性的严重后果。中医学结合临床四诊认为组织感染属病邪侵人机体后病邪留滞、经络阻滞、气血凝滞、阻塞不通、热盛肉腐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气伤痛,形伤肿”,明确指出了疼痛和肿胀是切口炎性反应主要的临床表现。筋肉受损,继而产生疼痛、肿胀,甚至脉络破损而出现疲班、疲点等出血征象,舌质紫暗,脉弦涩,手术创伤是引起组织发生炎性反应的主要原因,呈充血、水肿、渗出、疼痛之病理变化,手术创伤作用于局部后,将引起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微血管断裂出血,数小时后即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出,炎性递质释放,代谢产物堆积,故局部红肿疼痛和皮温增高。笔者根据《素问·针解》篇中“苑陈则除之,出污血也”理论,设计用微针点刺放血治疗切口早期炎性反应,可使恶血出,以消肿瘤。本治疗方法中,用微针刺络放血在病变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少量血液,排出血脉中淤积的病邪,达到泻热解毒、消肿散结、疏通筋络、消瘀去滞、镇静止痛的目的;其次放血后可降低切口组织张力,进一步改善组织微循环,减少炎性渗出,缩短病程;再次切口炎性反应期,患者感切口疼痛难忍,疼痛机制是局部组织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下释放出某些致痛物质,K十、H十、S一HT和缓激肽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而产生痛觉冲动,而放血治疗就是直接把富含致痛物质的血液放出,同时放血形成的负压促使新鲜血液向病灶流动,稀释了致病物质的浓度,改善了局部微循环,并有利于损伤组织修复,可以说放血起到了祛瘀血、生新血的作用};,通过放血疗法可使疼痛明显减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