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均为门诊病例。选取年龄初潮2年后一40岁以下,病程5年之内者。婚史不限。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35岁,平均年龄(28.23± 2.50)岁。符合以下诊断标准:符合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月经后期的诊断标准。寒湿型表现:月经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缠绵难尽,小腹冷痛沉重,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 月经周期延后7d以上,甚至3 -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如在初潮后一二年或更年期经期时有延后,并无其他证候者,是生理现象,不属于本病。月经后期又称经水后期、经行后期或经迟,相当于西医的月经失调、月经稀发。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有虚实两端,虚者营血亏损,或阳虚生化失期,以致经血来源不足,血海不能按时由满而溢;实者多由寒湿凝而血疲,以致冲任阻滞,血海不能如期满溢,发为月经后期。 治疗方法:温针灸:取穴:足三里、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肾俞。操作方法:先取长度在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每次选取2-4穴),于针柄上取约2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应距皮肤2- 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 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艾条段则只须1-2壮。 耳穴贴压:取穴:子宫、神门、肝、内分泌、肾、脾。 操作方法:以中药王不留行籽在耳穴对应穴位表面用胶布固定,双耳交替贴压,可放置3 -4d后更换,贴压期问患者每日自行按压2-3次,以按压为主,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感染。 治疗时问均在月经周期第6天、或月经(阴道出血)净后第2天开始,温针灸隔日治疗,每一月经周期连续针刺10次;耳穴3d一换,每一月经周期换6次。 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月经后期疗效标准。 经治疗,60例患者中,治愈36例,好转23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为98.33%。 月经后期由于脏腑功能失常或气血失调、或冲任损伤,导致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生殖轴功能失控所致,中医称“经水后期、经行后期或经迟”。 本病多由肝气郁滞、肾气虚衰、寒湿凝滞所致,其病机在于气血失于调节而导致的血海蓄溢失常。在临床中我们见到很多月经后期病人均属寒湿凝滞,究其原因是现今女子贪凉饮冷、不注意避寒就温,所以本文选取由寒湿凝滞导致的月经后期病进行研究。 关于寒湿病因病机,《素问·调经论》有言:“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卫气去。”寒、湿均为阴邪,两者可互为因果,相互为患,久之必伤及正气,而导致百病丛生。女性本为阴性之体,寒湿从其属而易中于妇人,寒湿阻遏气血,气血凝滞不通而致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而致经期延后。 温针灸法是借艾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是一种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 《医学入门》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长期的临床实践也表明温针灸对于因寒、湿引起的各种疾病有非常好的疗效。在取穴方面,以任脉经、脾经、胃经为主,本法中采用的针灸穴位均为常用穴位。 另有现代研究报道咐旨出:针刺对E1有双相调节作用;针刺结合E2作用下能诱导LH高峰出现,促使排卵,孕酮增加;针刺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促使下丘脑一垂体兴奋,分泌LH,从而诱发排卵;针刺可能通过调节中枢p一内啡肽水平而促进GnRH分泌引起排卵等,说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而达到调节子宫内膜的增生与分泌,调整月经周期、经量的目的。针刺局部又能刺激、促使卵巢、输卵管、子宫组织器官功能活跃、活动增强,促使卵泡壁破裂、泌出卵子;促使子宫内膜增生、分泌、剥落、月经来潮。 另外,艾灸、针刺结合可能存在艾灸与针刺的协同作用,使经络敏感性增高,针灸时更易于得气;而且配合灸法的温热作用,寒湿型患者更容易接受,而且感觉会更舒服;而耳穴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本文中选取的肝、肾、脾、内分泌等均能有效调节下丘脑一垂体轴,从而达到调整月经周期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