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妙手仁心 于 2015-12-30 16:36 编辑
患者均来源于门诊,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诊断为脑卒中者;中医诊断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诊断(试行)诊断为中风病者。 纳入标准:①年龄35-80岁;②有影像学检查结果支持;③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配合并自愿坚持治疗;④发病时间≥2周,患者上肢痉挛,上肢肌张力MAS评分在Ⅱ级或以上;⑤ Brunnstrom分期Ⅱ一Ⅲ期;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病情危重或急性期病情尚未稳定;②并发严重心、肺、肝、肾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或有严重出血倾向;③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10 mmHg;④惧怕针刺、晕针;⑤参与其他临床研究或接受其他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 在我国,约有80%的脑卒中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偏瘫后3周内,约有90%的患者会发生肢体痉挛。根据Brunnstrom偏瘫六阶段恢复理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是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的一个必经过程。在痉挛期,若因误治或失治造成肌张力进一步增高,拮抗肌及其周围组织被动机械性能改变或不协调收缩等导致主动肌无力,协同运动无法分离,将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 针灸作为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的手段,已被证明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前期研究发现,董氏奇穴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疗效显著优于传统针刺,且重子、重仙穴对上肢拘挛疗效明显。 治疗方法:基础治疗+针刺董氏奇穴配合康复训练。共6周。 基础治疗: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方案。包括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防止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药、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辅以必要的营养支持。 董氏奇穴:取穴:双侧肾关(天皇副穴),健侧灵骨、大白、木火、足三重,患侧重子、重仙、曲陵。 先取健侧木火穴针刺0.5一1寸,留针不超过10min。留针期间,嘱患者运动患肢,或者医师辅助下被动运动。出针后,肾关穴向后(肝、肾经方向)斜刺1-2寸,先健侧,后患侧;健侧大白向同侧灵骨齐刺0.5一1寸;灵骨向同侧重仙齐刺1.5一2寸;足三重穴成回马针,贴腓骨进针1.5一2寸;重子、重仙穴直刺0.5一1寸,强刺激后,曲陵直刺1一1.5寸,行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5 min行针1次。 康复训练:①良姿位摆放:患侧上肢保持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和指,拇指外展位置。② Bobath握手练习:手臂过头,意念双侧用力。每次举10下,每天6次。③运动疗法:对痉挛肌采用持续牵拉,必要时采用关节松动术;痉挛肌松弛后予诱导分离运动等手法。每次45 min,每天1次,每周5次。 痉挛性偏瘫表现为肌张力增加、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脑卒中患者常表现为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 在传统医学中,偏瘫痉挛状态属于“筋病”、“痉证”范畴,主要表现为筋脉拘急。中医对中风病肢体痉挛的病因、病位的认识基本统一于风、寒、湿、瘀、虚五种病因,定位于脑,涉及肝、经筋。 现代医学认为,痉挛是由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通路(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损害引起的。大脑皮层伤后,调控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减弱或丧失,脊髓处于抑制释放状态,造成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和肌协调异常,形成异常而刻板的运动模式,从而严重妨碍肢体运动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损伤后,持续的学习和训练刺激会使中枢突触联系增强或重建,建立新的突触连接,产生新的运动联系通路,实现重组大脑结构,恢复已失去的功能。针对脑卒中后异常运动模式,通过向肌肉和关节输人正常的运动模式,或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和恢复。 董氏奇穴源于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技法。穴位常在筋骨、肌肉之间,多贴骨或贴肌腱进针。应用腧穴时强调“体应”,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脉治脉。”肾关穴又称天皇副穴,斜刺由脾经线扎入,向肝、肾经方向斜刺,取其肝脾肾同治;灵骨、大白合用成“倒马”之势,以补气温阳并助气血通行;配足三重行气行血以化痰瘀;上述诸穴配合,功同补阳还五汤。木火穴为董氏治疗朗诺总统半身不遂时所发现之新穴、效穴。重子穴与重仙穴分别位于拇短屈肌与拇短展肌的肌腹上,曲陵穴与尺泽穴定位相同。董氏认为曲陵有“心支神经、肺分支神经”,重子、重仙均有“肺分支神经”,强刺激重子、重仙穴后泻曲陵,可泻肺心之邪;并可直接缓解手指屈肌痉挛,间接伸展手指伸肌腱,通过反复刺激屈肌腱,以筋治筋治疗上肢拘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