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灸行天下 于 2016-1-5 16:48 编辑
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年龄最小34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3a;伴有颈肩疼痛21例,头痛、恶心41例,耳鸣、耳聋12例;有卒倒史者2例。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到颈部病变影响所致的以眩晕为主的综合征,其特点是有典型眩晕症状,可伴有恶心、耳鸣、视觉症状等,重则卒倒,常反复发作或由颈活动诱发。本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有典型眩晕症状,可伴有恶心、耳鸣、视觉症状等;反复发作史或颈活动诱发史;有卒倒发作,叩顶试验阳性或颈旋转试验阳性;颈椎X线片提示颈椎曲度不同程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椎管矢状径狭窄;脑血流图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痉挛。同时排除耳源性、眼源性、颅内占位性病变、神经官能症等所引起的眩晕。 治疗方法:针刺 取穴:百会、四神聪、风池、颈椎2 -4夹脊穴。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5 -0.8寸,以免刺中延髓;夹脊穴斜向脊柱刺0. 5一0. 8寸;四神聪透刺百会;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日1次,10 d为1个疗程。休息2 d,再行下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耳穴贴压 取穴:颈椎、神门、交感、皮质下、肝、肾。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一侧耳穴,每4d换另一侧耳穴1次。嘱患者每天按压耳穴3次,持续2一3min,使局部有痛、胀、热才求。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临床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能参加一般性活动;有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感,有时仍复发,对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影响;无效:眩晕等症状无减轻或加重。 60例中,临床痊愈36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 现代医学认为颈性眩晕多是由椎动脉病变引起,主要由于椎动脉狭窄,而椎动脉狭窄的原因可能为椎动脉硬化和椎动脉受压。颈椎退行性改变,形成骨赘,钩椎关节肥厚增生,压迫椎动脉;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隙狭窄,颈椎相对缩短,而椎动脉相应偏长,产生迂曲和扭转,使血流受阻,严重时甚至完全梗死;颈部肌群长期紧张痉挛则易形成粘连水肿,亦可导致关节及椎动脉发生异常四。这均可影响椎动脉的血运,导致其所辖脑部的血液供应不足。 中医学认为颈性眩晕属“眩晕”范畴,病位在脑、督脉,累及诸阳经,多属虚证。总因人体正气不足,或邪阻经络,气运受阻,气血不能上荣,脑失所养所致《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冒,口无所见,懈怠安卧。”百会是督脉经穴,是三阳五会之所;督脉“入属于脑”,总督全身之阳,统帅诸阳经,使脉道通利,清阳得升,气血上注于头《针灸大成》曰:“百会主头痛口眩,百病皆治。”四神聪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开1寸,两穴皆位于头顶,合用能补益脑髓、升清降浊、行气活血、镇静安神,为治疗眩晕之要穴。风池为手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是治风要九《通玄指要赋》曰:“头晕口眩,要觅于风池。”经外奇穴夹脊穴位于颈背部,夹督脉伴足太阳经而行,在局部解剖上,每穴均有相应的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相应的动脉静脉丛。风池与夹脊穴均位居颈项,针刺之可直达病所,能疏通经络气血,使局部气血运行,气血上注头部,髓海得养,眩晕得止。现代研究表明:针刺风池对脑血管有解痉、扩张的作用,可以改善脑动脉的弹性和紧张度。针刺颈夹脊穴可以增大椎动脉直径,增快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针刺二穴可达到改善椎动脉血供,平眩止晕之目的。诸穴合用有振奋阳气、激发经气、调理气血、疏通经络、镇静安神之功,可达气血上荣、髓海得养、眩晕得止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