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雅风 于 2016-1-16 16:52 编辑
患者均来源于门诊,年龄18一65岁,平均年龄(39士11.4)岁。病程2一15年。头痛程度:轻度头痛14例,中度头痛10例,严重头痛6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1998年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普通型偏头痛诊断标准如下1)反复发作性头痛史6个月以上。(2)偏头痛发作至少5次以上。(3)每次发作持续4一72 h。 (4)具有以下特征中2项以上: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因上楼梯等其他类似日常躯体活动而头痛加剧。(5)发作期间伴有恶心和(或)呕吐,或伴有畏光和畏声。(6)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风痰上扰,瘀阻脉络之偏头痛临床表现:头痛反复发作,头痛呈紧绷感或束带状,甚则胀痛、刺痛,经久不愈;或伴有头昏头重、胸闷恶心、肢体困重等症状,舌质暗或伴有瘀斑、瘀点,苔腻,脉滑或涩。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18 -65岁。(2)性别不限。(3)符合上述普通型偏头痛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处于发作期的患者。(4)神经系统物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无异常发现。
排除标准:(1)高血压、脑外伤后综合征、颅内器质性病变及头而部神经痛所引起的头痛。(2)眼科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头痛。(3)精神病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其他特殊类型的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头部搏动性疼痛,多伴有恶心呕吐,往往反复发作或两侧交替发作,呈现周期性、发作性、剧烈性、搏动性疼痛的特点,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故尚缺乏有效的防治药物。中医药在治疗偏头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方法较多。
治疗方法:口服中药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口服中药组成及煎服法:川芎15g细辛6g,法半夏12g,枳实12g、陈皮10g,茯苓15g,胆南星12 g、白芷10g、红花10g,三七10g、全蝎6 g,蜂房10 g。加减:肝郁气滞加柴胡10g、香附12g;气血虚加黄芪30 g、当归10g。每日1剂,上药煎煮2次各取汁约200 mL,混合后分早晚2次温服,连用30 d。
耳穴贴压方法:取穴处方:颞、神门、胰胆、肝、三焦、皮质下、交感、耳尖、根据患者病位选配枕或额穴。操作方法:耳郭常规消毒,用耳穴探针寻找耳穴阳性反应点,然后取医用胶布剪成0.6cmx 0.6cm,嵌入一粒王不留行籽于胶布中央,贴在选定的穴位上。嘱咐患者用较强的手法按压,每天按压5一6次,每次1一3 min以耳廓出现明显的热、胀、痛感为度。采用单耳贴压,左、右耳交替施术。每次贴压3d,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临床治愈:头痛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停药1个月不发病。显效:治疗后头痛综合评分减少50%以上。有效:治疗后头痛综合评分减少21%一50%。无效:治疗后头痛综合评分减少20%以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后分别对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头痛程度及伴随症状计分,得出综合积分,评定近期疗效。
经治疗,30例患者中,治愈9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